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旅游使人的成长更美好更全面

      王昆欣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认知活动和需求体验,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人们为什么要旅游?这是一个有趣却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的需要是人们产生旅游兴趣和出游动机的源泉。

  人的旅游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成长的需要、社会交流的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需要。人的基本生存是水、空气、食物等必需的物质,而旅游作为人们心灵的润滑剂和成长的催化剂,是人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旅游集旅行、教育、文化、休闲、愉悦、美食等多种体验于一身,不仅让人增长见识,而且是人们获得更多元、更丰富生命体验的重要载体。旅游活动可以帮助小朋友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可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可以满足成年人放松身心、快乐生活的追求。

  寓教于旅,寓学于游,旅游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婴儿从呱呱落地起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随着一天天长大,孩子就像树苗一样,需要及时为其提供成长的养分。旅游就是补充人生“养分”的好办法,“寓教于旅,寓学于游”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山水亦书也”,旅游就像一本书,在家人的帮助下可以让小朋友走进自然、亲近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同时培养对不同风土人情、自然面貌的好奇感,培养其探索求知的兴趣与爱好。家长们也都乐于以旅游的方式给茁壮成长的小朋友浇灌美育、自然、友谊的知识,让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亲人,爱惜粮食,爱护自然、环境,在旅游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青少年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是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事物的黄金时期。旅游可以让单一平面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立体、丰富多元的人生体验,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积极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成长方式,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路径。尤其是研学旅行,对培养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旅游目的明确、旅游计划周详、旅游过程有指导、旅游产品针对性强。组织者在开展研学旅游时,一般都会依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结合兴趣爱好,对研学内容、时间、距离等进行充分考量并设计线路。如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研学旅游的活动范围较小,目的地主要为周边场所;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求知欲望增强,研学旅行范围也随之扩大,甚至可以走出国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欢迎。

  身心满足,收获幸福,旅游是伴人终身成长的新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慢慢地积累了财富,也具备了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当金钱、时间这两项旅游活动所需的客观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时,更易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或许想去看看曾经憧憬过的大好河山,或许想实现曾经梦想过的美丽旅行,也可能想换个环境,体验一下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往往通过旅游来完成,从而弥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遗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有人选择到异地旅游,品尝当地的风味佳肴,以满足体验美食的需要;有人选择到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地方旅游,以满足康养的需要;有人选择到凉爽的地方避暑,到温暖的地方避寒,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等。出游的原因有多种,但通过旅游满足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却始终如一,毕竟世界那么大,大多数人还是想去看看。

  如今,旅游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自身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旅游是人们成长成熟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学习性、成长性与发展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以至于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再次得到调整、充实甚至重新定义。未来,旅游应当实现成长与体验、求知与休闲的融合,并将伴随人们终身,使人的成长和发展更美好更全面。

  (作者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

旅游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张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