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下)

  (接上)

  3 研究理论进展

  以上“研究内容”部分,对国内外旅游摄影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该部分,作者也对旅游摄影研究相关理论进展进行阐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摄影的研究聚焦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多以符号学分析法、扎根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解释学分析法、民族志法、批判性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除此之外,内容分析法在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有少量研究采用空间分析、重力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方面,游客凝视理论、目的地形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印象管理理论、动机理论等被逐渐引入旅游摄影研究领域。

  3.1 游客凝视理论

  1990年,Urry根据福柯“医学凝视”概念,首次提出“游客凝视”这一术语。Urry认为,游客凝视不仅是一种观看行为,更是用来描述游客对目的地施加力量的隐喻手段;游客通过消费和收集符号来建构凝视,视觉感知是旅游体验的最基本特征。进一步,Urry提出“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 circle),探索了旅游视觉表征过程:目的地营销机构通过多种手段(包括旅游手册、明信片、旅游杂志、电视等)向潜在游客投射理想(完美)的目的地形象,这些形象激发潜在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游客抵达目的地后,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去“寻找”在投射形象中看到的旅游图标,并用相机去捕捉这些图像;游客旅行结束返回家中,向亲戚朋友分享照片,并将照片作为旅行记录与证明。此后,Jenkins提出“表征圈”(circle of representation)这一概念,认为特定旅游形象的产生、投射、感知、呈现和延续是一个循环过程,证实了“解释学循环”的存在。其他研究也从内容分析法、符号学分析法等角度去验证了Urry的“解释学循环”。后续学者进一步探讨,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社会建构,比传统投射形象更具活力,目的地视觉表征渠道拓展为由官方媒介、旅游者等多元主体参与,部分证明了目的地视觉表征“解释学循环”的存在。总之,游客凝视理论作为西方旅游摄影研究的一个核心理论框架,在解读旅游图片/照片内容、强调摄影在旅游中的功能、分析旅游者摄影行为、探索旅游地视觉表征、解析旅游目的地视觉形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基于此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表征圈”“视觉表征”“社会建构”“视觉形象”等众多核心概念。

  3.2 目的地形象理论

  形象(image)是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1975年,Hunt将“形象”引入旅游研究,拉开了旅游学界对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先河。时至今日,虽然学者们对目的地形象的概念认知尚未统一,但统一认可其对目的地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旅游体验为视觉性质,因而照片、图片等视觉资料有对刻画目的地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众多学者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论(destination image theory,简称DIT),将旅游照片、图片当作数据分析资料并进行解读,对目的地视觉投射形象、视觉感知形象及视觉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之间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既反映了官方宣传机构对旅游地形象的理解,也证实了旅游者在建构、宣传目的地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了旅游形象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可为目的地视觉营销管理和实践提供指导。

  3.3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学者把经济学领域的“交换”概念引入社会学,用于分析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人会预先评估与他人交换可能产生的报酬和利益,其是否有交换的必要取决于双方能否都能获得满意的报酬。社会交换理论在认识东道主对旅游者摄影的态度、解释旅游摄影者与东道主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将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旅游摄影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反向凝视”“谈判”“隐私”“表演”“游客空间”“真实性”“文化掮客”(culture brokers)等相关术语。Chalfen认为,游客拍照行为被视为一种交换。1992年,Cohen等率先将社会交换理论运用于旅游摄影研究,使用“陌生人”概念详细阐述了在相机镜头下的游客(拍摄者)与东道主(被拍摄者)间的互动,并提炼出了旅游情境下的“拍摄者—摄影—被拍摄者”(photographer-photography-photographee,简称PPI)关系。该篇文章是分析游客摄影背景下主客关系的重要指导文献。此后,Ghaderi和Béal借鉴Cohen等的PPI概念,基于人际互动理论(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theory,简称IIT)将当地居民与旅游摄影师的互动划分为三个等级,且发现当地居民与不同类型的旅游摄影师间的互动水平存在差异。Scarles从社会交换角度,发现秘鲁库斯科居民利用机会为希望拍摄他们的游客表演,并通过与游客协商获得经济利益这一现象。Cahyanto等认为,社会交换理论可以解释印度尼西亚Sambi村后台区域(back stage)的“流动性”,当更多居民意识到能从旅游中获益时,愿意在隐私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他们也通过和游客协商,采取改变互动时间和改变互动空间两种策略,在分享和隐私中寻求平衡等。

  3.4 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又称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由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提出,是指在社会互动中,个体通过有选择的自我展示,调节及管理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过程,也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印象管理为解释旅游者自拍行为和在线分享照片行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社交媒体为个人分享旅游体验(包括旅游照片、视频或其他内容等)提供平台,也为个人实现形象管理提供舞台。同时,从个人角度而言,游客在线分享照片更多是为了展示所期望的自我完美形象。Lo和 McKercher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将游客在线分享照片行为划分为五个阶段。Lyu基于自我呈现理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韩国女性游客发布在社交网站上的旅游自拍,了解游客战略性自我呈现行为的基本特质等。印象管理理论在从微观层面上认识游客个性化凝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5 动机理论

  动机源自于拉丁文“Movere”,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行动,并使行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因。心理学家提出诸多动机理论,包括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归因理论、期待价值理论等,且部分动机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在旅游摄影研究方面,也有学者以动机理论为基础,去探索游客摄影动机及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旅游体验行为的动机等。如Munar和Jacobsen探索游客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旅游体验的动机,研究表明利他动机和社区相关动机与信息共享行为联系最为紧密,且动机因分享内容类型和社交媒体类型的差异而不同;相比叙事/文本内容,游客更喜欢分享视觉内容(如相册、视频等)。Pan等通过对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探索了旅游动机、形象维度和地方情感品质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Caton和Santos使用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分析了在殖民话语体系下,游客拍摄照片能否验证Urry的“解释学循环”这一命题。殷章馨和夏赞才使用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基于大五人格模型分析了游客自拍需求。Pearce和 Wang从人类行为学(human ethology)角度去探索游客照片中的拍照姿势。Mou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complex network theory),使用地理标签照片探讨中国上海入境旅游流结构。

  

 

 

  4 研究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摄影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游客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摄影作为近年来新兴话题,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期刊文献的阅读与整理,从旅游与摄影的关系、旅游者摄影及将旅游照片作为一种数据资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旅游摄影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具体涉及摄影在旅游中的功能、学者对旅游摄影的辩证看法、旅游者摄影行为、基于摄影的旅游者与东道主互动、旅游自拍、旅游者行为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等七个细分维度。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0年的研究历程,国外旅游摄影研究积累了较多成果,而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旅游摄影研究的关注点显示出以下两个转变。

  其一,从关注目的地摄影转移到旅游者摄影。诚如Park和Kim所言,旅游视觉研究主要集中于目的地摄影和旅游者摄影两大领域。在摄影技术面世早期,只有少数游客拥有相机。旅游照片更多由目的地政府和营销组织制作,借助明信片、宣传手册等媒介形成目的地形象并宣传,以此激发旅游动机。因此,旅游摄影研究早期,探讨官方宣传照片的投射形象是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日益成为游客体验的重要一环,旅游者逐渐演变成旅游照片制作的核心主体。因此,学界对旅游摄影主体的研究也从目的地转向旅游者,且对旅游者摄影的研究占据核心地位。

  其二,从关注“旅游摄影”这一现象转移到照片内容分析。西方学者围绕“旅游摄影”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其涉猎范围包括对旅游摄影的不同看法、旅游者摄影动机及行为、游客照片分享及自拍行为等重要议题。再者,照片作为相机镜头的产物,也引起了学者的重点关注,利用图像进行旅游视觉研究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加。Balomenou和Garrod将旅游视觉研究方法划分为以下三类:对发现的图片进行内容分析、对发现的图片进行照片诱导分析和对参与者生成的照片进行诱导分析,以此了解游客的旅游偏好、对目的地的感知和旅游体验及行为等。特别是社交媒体和在线分享平台的兴起为研究者获取数据提供了便利。以照片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时空行为的文献快速增长,为近10年的研究热点。

  同时,本文也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旅游摄影研究的理论进展。研究发现,游客凝视理论和目的地形象理论这两大重要旅游学术思想在旅游摄影研究中应用最广泛。其他学科理论如印象管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后殖民理论、动机理论、人格特质理论等被引入旅游摄影研究理论体系中,这不仅拓宽了其他学科理论应用范围,也增强了对旅游摄影这一现象的解释力。可见,跨学科背景共同参与旅游摄影研究的格局已经形成。

  4.2 展望

  尽管学术界对旅游摄影展开了许多有益探索,研究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但整体而言,旅游学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仍属边缘区域,对部分领域的关注较少甚至是空白,学术研究滞后于旅游摄影现实发展。与此同时,虽然视觉在旅游体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同,众多学者也表达了将旅游照片作为数据资料的积极看法,但受对视觉材料的“偏见”及对旅游照片的不信任等因素影响,旅游研究仍以文本为中心,视觉研究方法仍未列入主流旅游研究议程,而是被视为辅助和补充,照片在旅游研究中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综合而言,推动旅游摄影的研究进程,需要众多学者的持续努力。由此,我们呼吁关注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纠正对视觉材料的“偏见”。推动旅游摄影研究发展,其核心在于率先纠正对视觉材料的“偏见”。Balomenou和Garrod指出,因受照片不能准确反映人眼所见、摄影过程的主观选择性和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性等多方影响,摄影固有的主观性不可否认,但研究人员不应该去假定数据是完美的,因为假设与事实间存在偏差。照片以类似于绘画或写作的方式去呈现现实世界,在一定条件下,照片不仅是适合旅游研究的数据,而且可能优于其他研究技术生成的数据。因此,纠正对视觉材料的“偏见”,客观认识视觉材料的优缺点,积极使用视觉数据(包括图片、视频等),推动旅游视觉研究发展。同时,在现阶段倡导使用多种数据源、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背景下,将文本数据与视觉数据有效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范围与思路。

  二是加快国内旅游摄影研究步伐。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然而,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旅游摄影研究明显滞后,研究文献数量仅为国外的十分之一,研究主题范围狭小。仅有的29篇文献中,近50%的文献是对目的地视觉形象和游客时空行为的探讨,寥寥几篇文献内容涉及到游客摄影心理、自拍需求及摄影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关系等方面,且研究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由此可见,国内旅游摄影研究存在文献成果数量不多、研究主题较为聚焦、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因此,积极学习及借鉴国外旅游摄影研究经验,充分理解并掌握国外旅游摄影研究理论及方法,并立足于中国本土情境,结合中国现实展开对旅游摄影这一主题的研究,以此推动中国旅游摄影研究进程。

  三是拓宽旅游摄影研究内容。整体而言,学界对旅游摄影研究范围有限,许多领域尚需深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其一,加强对旅游者摄影动机及行为的研究。现阶段,旅游者已成为旅游摄影的最核心主体。虽然国外学者对旅游者摄影动机、行为等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对于旅游者摄影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摄影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机制、拍摄后的照片处理行为、照片分享行为、旅游自拍等子领域的关注明显不够。同时,目前国内仅有两篇文献探讨了旅游者摄影心理和自拍需求问题,可见,对游客摄影动机与行为的本土研究,需学者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其二,重视对旅游照片内容的深层次研究。虽然学界对旅游照片的分析文献数量众多,但重点聚焦于将旅游照片当作一种数据资料,以此来探讨目的地形象表征、游客体验及行为等方面。相对而言,对旅游照片内容、意义的深层次挖掘及其他领域的关注不够。因此,后续研究可考虑从图像符号学、修辞学等角度,深入解读旅游照片的内涵及意义。其三,加强对旅游摄影活动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聚焦于旅游者的研究,对东道主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但是,旅游者摄影行为是否影响旅游同伴和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其他游客(非同伴),目前学界尚无相关文章进行探索。其四,拓宽旅游照片在线分享的研究范围及领域。国内外学者对旅游者在线分享照片行为及分享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但对其他主体制作的旅游照片关注度不够,多是基于官方宣传照片探索目的地投射形象。值得关注的是,在线网络不仅为游客自我表达提供了舞台,也为旅游企业展示旅游产品、开展宣传营销提供了空间。因此,从供给侧角度,分析旅游企业及个人在线分享照片的动机、行为及获得收益,对促进旅游企业视觉营销推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五,注重旅游摄影的对比分析。如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性质及代际差异的旅游者摄影动机及行为差别等问题,照片拍摄者与非拍摄者、照片在线分享者与非分享者在旅游目的地行为差别等问题,都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再者,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尤为值得关注。

  四是促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其一,在研究方法方面,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为旅游摄影研究的开拓者,因此质性研究方法为旅游摄影研究的主导方法。在后续旅游摄影研究中,应拓宽研究思路,积极采取其他相关视觉研究方法,并注重引入定量分析或将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或是将视觉材料与其他形式研究材料(如文本)结合,以此创新旅游摄影研究方法。有学者指出,视觉民族志可用于游客体验研究,规范变量分析(cannonical variate analysis,简称CVA)对分析大数据游客照片具有一定优势,符号学分析对旅游照片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这为旅游摄影研究方法创新提供了部分思路。其二,在理论指导方面,虽然学科内生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为旅游摄影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框架,但整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旅游摄影研究领域的理论关注不够,还需加强对旅游摄影的理论探索,特别是注重构建适合于中国本土情境的旅游摄影理论支撑体系。

旅游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