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刘德谦 :旅游学科建设断想

  一、时代孕育旅游学科  人们常说,如果你想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你自己。就一门学科而言,也有某些相似,那就是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学不仅在中国是一门新学科,即使就全球视野来看,情况也差不多。人类的旅游活动虽然历史久远,但是在世界学术史中,与悠久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医学、法学等比较起来,“旅游学”的萌芽也同样是很年轻的。从“tourism”一词1811年最早在英国《...

  一、时代孕育旅游学科

  人们常说,如果你想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你自己。就一门学科而言,也有某些相似,那就是首先你得弄清楚自己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学不仅在中国是一门新学科,即使就全球视野来看,情况也差不多。人类的旅游活动虽然历史久远,但是在世界学术史中,与悠久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医学、法学等比较起来,“旅游学”的萌芽也同样是很年轻的。从“tourism”一词1811年最早在英国《体育杂志》(Sport Mag.)第38卷被使用,迄今也才208年;如果从1841年7月在英国的拉夫伯勒(Loughborough)举行禁酒大会时,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在米德兰铁路公司(Midland Railwat)为参会者包租了一列从莱斯特(Leicester)去会议地的往返列车服务算起,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史也才178年。

  中国的旅游学科,是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的才出现的。上世纪的前50年,我国虽然已经有了现代旅游业的开端(以1923年陈光甫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开设“旅行部”和1927年“旅行部”从银行分立出来成立了“中国旅行社”为重要标志),后来又有了研究旅游和旅游服务的文章和论文集(余贵棠《游览事业之理论与实际》,1944),但是一直没有系统的整体论述的专著出现。

  中国的旅游学科,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我国旅游教育的诞生才成长起来的。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成立,198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成立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并开始招收旅游专业本科学生,这才使得中国建立旅游学科成为可能。

  那以后,大连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办起了有关旅游的专业,于是这些高校的教师们也与上海旅专、北京旅游学院的教师一样,一边研究一边开课,投入到了教材的建设和学科的建设。

  从开始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到1985年蒲红、方宏等翻译出版麦金托什(R.W. McIntosh)等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1987年向萍、杜江翻译出版霍洛韦(J.C.Holloway)的《旅游业》(The Business of Tourism),1990年张践、顾维舟等翻译出版博卡特(A. J. Burkart)等的《西方旅游业》(Tourism: Past,Present and Future,直译《旅游业:过去、现在与未来》)等,也都显示出那时对国外旅游学科成果的引进与学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那时外国译著尚未出版之前,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如王立刚、刘世杰的《旅游经济学》(1982),邓观利、徐崇云、王洪滨等的《旅游概论》(1983),林南枝、陶汉军的《旅游经济学》(1984),周进步的《中国旅游地理》(1985)等等,就已经出版了。而与此同时,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观察旅游、解释旅游、讨论旅游的文章,陆续发表在了《财贸经济》《经济问题探索》《税务与经济》《经济地理》《西北大学学报》《南开经济评论》等学术期刊上。1980年,国家旅游局的内部资料《旅游通讯》开始了公开发行,并于1985年改名《中国旅游报》;1985年和1986年,北京旅游学会的《旅游时代》和《旅游论丛》相继创刊出版;尤其是1987年北京旅游学院的《旅游学刊》的创刊和持续出版,都为旅游学科研究成果开辟出了传播交流的新园地。

  二、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动

  至于旅游学科进入“学科目录”,那就更晚一些了。

  现在我国通行的有关“学科分类”,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代码GB/T 13745-2009)。其2009年的最新版本,是经过1992年和2009年的两次修订而成的。但是,该标准的代码“GB/T 13745”中的“T”(汉语拼音“推”字的第一个字母)已经标明,它只是一个“推荐性”的标准,不是全国都必须遵照执行的。所以,它的另外两种分类,即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实施有关学科分类的“学科目录”,都是两部门另行制定的。

  我国高等学校现在执行的本科学科专业目录,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这个最新目录,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教育体制,在1952年大规模“院系调整”后,于1954年颁布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目录《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以来,经过了1963、1980、1988、1993、1998、2012等多次修订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文革十年内乱”结束之后,这一学科目录的划分理念仍一直是以现实生产活动为中心的,即使是1988年出台的学科目录,其结构体系也仍然是以工、农、林、医、理、社科、师范、体育为主干的8大门类(其下共有77个专业类、702种专业)。

  我国高校本科学科目录,最有标志性的改变应该是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其一是,因为它对此前我国高校学科目录的框架有了重大调整,即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世界发达国家选用的学科分类的思路,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列为十大门类;其下再设71个一级学科(文件原称“二级类”)、504个二级学科(文件原称“专业”)。其二是,它与1990年的研究生学科目录保持了一致,这样一来,人才的培养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就有了一致的学科依据。

  由于1993年的这个目录中新增了“经济学”门类(代码:02),其下面设有“工商管理”类(代码:0202),因此有关“旅游”的这一学科,便以“旅游管理”的学科名称(代码:020209)归属在“工商管理”之下。

  1998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又对1993年的目录有了新调整,学科“门类”从10个增加到了11个,一级“专业类”学科仍然是71个,二级“专业”学科却从504个压缩到了249个。新增的门类是“管理学”(代码:11),把从此前“经济学”等许多学科“门类”分离出来的“××管理”、“×××管理”、“××××管理”归并为到这个新的门类。原“经济学”门类(代码:02)下的“工商管理”(原代码:0202),被移至管理学门类,其新的代码是:1102。“旅游管理”仍然置于“工商管理”之下,代码改为了:110206。

  在1997年有关方面酝酿1998年这次目录调整时,由于原拟将全部学科“专业”从504种压缩到250种,因此,拟在新建的“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类下,把1993年目录中原二级学科“专业”的“旅游管理”下降到三级学科,以实现“增门减专业”的目的。这显然是一个不利于旅游学科发展的极大危机;正巧1997年11月《旅游学刊》的“第五届旅游科学理论与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于是《旅游学刊》便邀请当时与会的全国18所旅游院系的28位代表和几位到会采访的著名媒体记者,就旅游学科建设的问题举行了小型座谈(见《旅游学刊》1998年第1期《“第五届旅游科学理论与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部分主要发言摘要》);会后,与会人员一致签名上书教育部,陈述应该保留“旅游管理”原二级学科的理由,并交与国家旅游局人教司转呈教育部。不多久,教育部有关方面便通知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并让其通知《旅游学刊》座谈会“上书”的第一签名人转告大家,同意保留“旅游管理”的二级学科地位。“旅游管理”在1993年学科目录的原有地位就这样在1998年的学科目录中比较顺利地保留了下来。

  但是,这离学界朋友希冀将旅游学科(“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愿望仍有距离。由于受到1993和1998年有关方面对本科专业目录修改时那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锐意改革的精神的鼓舞,所以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公布后,笔者便大胆地写了《当前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三个要点》(《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指出将“旅游管理”置于“工商管理”之下,是既不合逻辑又不符合分类学的考虑欠周,从而提出了应该将“旅游管理”上升为与“工商管理”同级的学科类的论述。同时笔者还把自己的这个意见发到了教育部公开的“部长邮箱”。不久后,笔者又在《2009年旅游绿皮书》的“主报告”《反思·讨论·积极地面向未来》中重申了这个内容,并通过“中国网”对《2009年旅游绿皮书》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直播和许多媒体的报道,从而使得“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必须得到更多的关注”的愿望成为了更多人的实际关注。

  在《2009年旅游绿皮书》出版后,笔者又放下了对此前学科目录的逻辑学和分类学失误的已有讨论,进而将自己的考虑更集中于“科学学”、“学科学”的理论探求与对旅游学科的实践分析。这之后,恰好在“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获得了作主题发言的机会,于是笔者便在两三百位学人及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参会领导面前全文宣读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关于旅游学科成熟度的十个标志》,进而再次引起了主管部门对旅游学科地位的更多注意。随后的“201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上,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负责人便向与会学人宣布了在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的专业类,今后将和“工商管理”平级成为一级学科。

  三、努力与期待

  虽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已经把“旅游管理”提升为了一级学科(代码:1209),但在国务院学位办2011年和2018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管理学门类下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代码1201至1205的五个一级学科中仍然没有“旅游管理”;在其所附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虽然“1254旅游管理”已是一级学科,但是仍然没有授予“博士”的权限。

  不久前,保继刚教授的《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等文又就推进旅游学科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对此,笔者自然也十分支持,同时也曾提出了自己的补充建议:如果要使有关旅游学科升级建议得到“学位办”的支持,不仅需要设法让“学位办”的领导和成员更加了解旅游学科的内容与价值,还需要与其他学科门类以及其下的一级学科加强沟通与交流(包括积极参加兄弟学科的学术会议,扩大旅游学术会议的邀请范围,以及在论著出版和发表时加强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溢出”等等),因为也只有这样,旅游学科才能够得到其他学科的更多关注和认可,“旅游管理”(或“旅游学”)在不久后成为“学位办”目录正本有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才有可能。

  回忆近70年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历史,可知它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变化也是十分巨大的。就其结构体系来回顾,从1954年以生产活动为主干划分的8大门类(工、农、林、医、理、社科、师范、体育),转变为1993年以人类认知及生产生活内容为主干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十大门类,以及随后增加到13个门类(2011年后陆续增加了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3个门类)。至于其下最基础专业设置,历年的多次调整,也在702种、813种、504种、249种、635种、506种之间作了大波浪式的反复改进。由此可知,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确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推动着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一个教育标准的分类,其下的学科分类也是在不断修订的。如考察一下它《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下的学科目录,则可以发现,它除了“0”门类的“非专业教育(General programmes)”和代码“99”的“教育领域不详(fields of education not known or unspecified)”之外,其8 个专业门类(分别是:1.教育学;2.文学和艺术学;3.社会科学、商务和法学;4.科学;5.工程、制造和建筑学;6.农学;7.健康和福利健康医学;8.服务学)及其下面的细分,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目录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安排。两相比较,则互有长短,各具千秋。

  应该看到,旅游学科未来的发展也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同样也必须具备未来学的视野和方法。很显然的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之中,因此全球的学科分类的变化也是绝对不会停止的,诸如对元学科和母学科的不断总结及归纳,对交叉学科的发现与重视等等,都是人类认识深化的产物。

  就我国旅游学科而言,当前恰巧面临一种新态势。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更为一个新的元学科、母学科门类的建设创造了极佳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态势,现在已经不是“文化”与“旅游”简单的“1+1”了,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的是,我们需要不需要建设一个文化与旅游、与户外运动相互融会的“休闲与旅游与户外运动”的母学科门类?“休闲与旅游与户外运动”的母学科门类,作为致力关注全体国民每日工作之外1/3时间和一年1/3日子的生活,作为国民创造力增进和体质提升的要素,应该不应该进入目前我国的13个学科门类,成为其第14个学科门类?我们的学界、业界和管理部门现在有没有可能考虑一下如何去推动这一学科门类的建设?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门学科门类存在的依据,则须认识到“休闲与旅游与户外运动”置身于居民每日工作和睡眠之外1/3时间和一年1/3日子的生活的元学科性质;同时,不仅应该看到它作为人类生而有之的潜意识的向往,还应该看到这种非生产活动所具有的推动人类创造力再生的巨大渊薮的价值与功能。有鉴于人类历史上多学科互动带来的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的巨大空间,还必须不断地发现“休闲与旅游与户外运动”学科门类,作为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包括其下的体育学类)、历史学、理学(尤其是其下的地理科学类和地质学类)、农学、医学、文学、艺术学、管理学(尤其是其下的工商管理学类)等的交叉学科对于兄姊学科的跨越性和融汇性。而且就像当前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纷纷借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样,当前的不少学科也正在从人类旅游的发现、体验和交流中,从休闲和户外体育所推动的创造力的自我恢复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养分。而这也正是“休闲与旅游与户外运动”学科门类今后顺利降生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基础。

旅游

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12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