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吴学安: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城市根脉

  据《光明日报》报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说,一段时间以来,在开发建设中,一些城市逐渐失去了个性,“洋大怪”建筑司空见惯。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地方文化自信不强。要把城市文化之根留住,就要有从历史文脉之根中寻求文化基因、生发时代精神的态度与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怎样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城市...

  据《光明日报》报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说,一段时间以来,在开发建设中,一些城市逐渐失去了个性,“洋大怪”建筑司空见惯。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地方文化自信不强。要把城市文化之根留住,就要有从历史文脉之根中寻求文化基因、生发时代精神的态度与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怎样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大拆大建面前,一些城市也失去了无法复得的历史文脉。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寺庙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既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标志着曾经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正在愈加突出城市的文化、休闲、康养功能,也更加凸显了城市的“人民性”。

  英国著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城市是历史形成的,从认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汇集,科学技术的结晶。对于城市建筑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可以使每个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城市遗址原本可以成为文化名片,加强古城保护,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这种文化资源对城市的贡献,绝非建设高档社区可以比拟的。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大型工程建设首先要进行考古,再根据考古结果调整设计方案,报规划局审批后才能开工。然而在一些地方,这个过程似乎已经主次颠倒了。在这方面,很多城市已经为曾经的短视付出了代价——经济发展了,文化遗产资源已被“开发”得所剩无几。

  城市记忆的延续,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是城市建设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古城遗址被毁事件屡屡发生,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动野蛮的一面。在逐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博弈中,各地城市文脉屡屡成为牺牲品,开发商的强势与文物保护的乏力形成了鲜明反差。这再一次警醒人们: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问责制,文物保护只能扮演弱者的角色。给疯狂的经济发展方式套上笼头,真正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已成当务之急。

旅游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