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张凌云:“诗和远方”的深层思考—旅游者时空行为的研究

  张凌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非惯常环境这一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题目:诗和远方的深层思考——旅游者时空行为的研究。提到“诗和远方”的问题,高晓松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诞则认为:你生活在城市,田园才是牧歌;你生活在田园,那是你一生唯一的歌;只有时代发展快了,才给了你慢的权利。还有人认为,诗和远方就是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诗是文化,远方是旅游。  事实上,诗和远方,这也是两种不同环境...

  张凌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非惯常环境这一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题目:诗和远方的深层思考——旅游者时空行为的研究。提到“诗和远方”的问题,高晓松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诞则认为:你生活在城市,田园才是牧歌;你生活在田园,那是你一生唯一的歌;只有时代发展快了,才给了你慢的权利。还有人认为,诗和远方就是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诗是文化,远方是旅游。

  事实上,诗和远方,这也是两种不同环境: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惯常环境也就是现实的环境,而非惯常环境则是建构的环境。当然非惯常环境和惯常环境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跨过了惯常环境的范围边界就成为了非惯常环境;而跨过了非惯常环境的范围边界也可以成为惯常环境。所以讲诗和远方到底谁的诗?谁的远方?还需要深入研究。

  首先,讲旅游现象。旅游现象起源于旅游者个体的旅游动机,延伸至旅游需求,再产生旅游活动,最后产生旅游消费,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形成,后来不断衍生出旅游产业、旅游贸易、旅游经济等。事实上,动机是从个人的需求到旅游活动开始就是主客观互动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现象,是我们现在呈现出来,我们看到的。我们研究就是基于这个现象,这个现象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是旅游动机。但是动机要变成需求变成活动,那也要克服种种困难。

  那么,什么是旅游?曾经我在学刊上综述了三十多种定义,最后回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定义:旅游是一个人离开其惯常环境24小时以上,不超过一年,并在到访地不从事报酬的活动。一个人的惯常环境是由他(她)的居住地和所有的常访地组成的一定的区域之和。其中,惯常环境,一定是你熟悉的、频繁出没的环境。相比较而言,对于个人而言,惯常环境是单维的、客观的、被动的、被选择的。反之,离开惯常环境,进入的是什么环境?这个才是旅游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即:非惯常环境。非惯常环境是一个由旅游者个体建构的临时的空间环境,非惯常环境类似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的“另类空间”。

  然后,把非惯常环境放在旅游的语境下重新定义。旅游就是在非惯常环境下的短暂生活体验,在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下的切换。那么为什么要离开惯常环境呢?这个可以追溯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那么如何来选择非惯常环境呢?非惯常环境作为惯常环境的域外之地,与个人的动机、偏好、消费能力、休闲时间以及对目的地的认知有着密切关联,同样的目的地,不同人对形象认知不一样,当然跟目的地自身的传播也有关系。从这个动机跟消费决策研究来看,它涉及到多个心理学的流派,像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消费心理学,也可以扩张到行为,从心理到行为经济学,以及信息论和传播学,其前沿研究可与大数据技术跟人工智能融合,从而揭示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决策的内在的机理和规律。通俗点讲,从动机心理行为以及他的认知,从这个领域里面来探讨旅游消费的决策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也可延伸扩展到行为学、经济学研究领域,以及信息论和传播学的分支,其前沿研究可与大数据技术(DT)和人工智能(AI)融合,从而揭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决策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这可以追溯到尼尔·利珀的旅游基础理论,我在已有基础上做出模型的修改。从模型图中可以看到,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中间是通过交通系统来链接。客源地产生一种推力,目的地产生一种吸引力,二者的合力构成旅游的空间流。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旅游是从客源地出发到目的地,然后从目的地再回来是一个闭环,回来非常重要。之所以我还强调回来,不只是离开,那是说明他是在两种环境中切换,就是惯常环境到非惯常环境,再回到惯常环境,如果没有后面那个,就有可能从惯常环境到非惯常环境,再到把非惯常环境惯常化,变成第二个惯常环境。

  接着,讲环境和心理行为的关系。事实上,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与个人的心理行为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一关联可以用以下理论来证明,如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935)将环境分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和行为环境(behavioural environment)两个部分,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法国拓扑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于1936年提出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B)是人(p)与环境(e)的函数:B=f (p, e);按照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的理论分析框架,旅游的心理环境(现实的和虚幻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紧张(tension)、焦虑(anxiety)(客源地外推力);诱引的场(inducing fields)(目的地吸引力);维度(dimension)(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心理联系)。

  其次,惯常环境的演化规律具有历时态与共时态属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是由劳动分工、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多种合力所决定的;从组织形态看,从游牧、乡村到城镇、城市及国家;从结构动态看,从产业集聚到城市化、区域化以及全球化;从空间分布看,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发展呈现不均质、不均衡、不同步的特征;总之,全球惯常环境的演化趋势是朝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同发展,但又是充满着差异。而对于工业化社会的反思,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物欲横流,人性压抑,把人异化成“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而旅游则可以看成是人的短暂逃离,超越现实社会,由“单向度”走向“双向度”的一个途径;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说的为了自由而“被抛”,或进入“澄明之境”。即可理解为旅游所追求的境界;在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郁达夫在其作品《故乡之秋》写到: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惯常环境,去看看别人的惯常环境。自己的非惯常环境,事实上是建立在别人的惯常环境之上。

  再次,讲非惯常环境下的案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为全国金融中心,全球各大银行林立,在亚太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价昂贵,寸土寸金。全球多个著名连锁酒店集团的高端品牌酒店在陆家嘴落户,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密集,酒店入住率高。在地理区位、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品牌资产都占无可比拟优势的条件下,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国际品牌酒店的房价居然卖不过浙江德清的一个乡村住宿——裸心谷(因为这个项目的业主是一位在上海经商的南非人,故又称“洋家乐”)。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裸心谷的乡村资源、土地和环境(景观)价值被如此“高估”和“溢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个就是级差地租。另外,现在油菜花也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并拿来赚钱?油菜花的种子含油量达35~50%,可以榨油或当作饲料用;油菜花的嫩茎及叶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油菜花不属于花卉(鲜切花),但在有些地方种植油菜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接待,而不是榨油和蔬菜,成为旅游吸引物;再比如采摘定价,几乎颠覆经济学常识的消费现象,从经济学常识得知,采摘是游客自己承担了交通费用,也付出了“劳动”;从果园方看,省下了用工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从供应链看,减少了分销、仓储、运输和零售环节,且减少了流通环节的合理损耗。总之,无论从上面那个角度看,采摘的果品价格应该低于超市货架上的果品价格,但事实正相反。垂钓也存在类似的价格现象,这些又如何解释呢?

  以上一系列的现象,从旅游的角度如何看待呢,事实上,看似颠覆常识的消费现象在非惯常环境下是有其价值的。旅游的消费场景是在非惯常环境下(异托邦+异时间)进行的,属于非常态化的。因此对于资源的认识(包括个人的偏好、行为)、评价和估值与惯常环境日常生活情形下是迥然不同的。第一、从资源价值观角度来解释:旅游消费不只是产品或实物的消费,除了服务外,旅游过程中的场景体验、符号消费占据重要位置,旅游经济属于天然的体验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在旅游场景下,在惯常环境里被认为落后淘汰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以及虚拟空间、文化符号都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因素和产品,都可以被赋值、增值和升值,也就是资源具有价值溢出效应。如民宿(乡村资源)、主题乐园、油菜花旅游、采摘垂钓、蒸汽机车、虚拟角色体验、符号消费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一种新的资源价值观。第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解释,非惯常环境的信息相对稀薄,与生活在惯常环境的目的地当地人是一次性博弈。类似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提出的“陌生环境” 和“身份匿名化”(anonymilization),可能造成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空间与在其惯常环境里的明显差异,易造成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异化,场景(情景)性消费、冲动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凡勃伦效应)。

  最后,旅游就是游客在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旅游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是旅游学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跟研究领域。非惯常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物理、心理、行为的多维时空。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者建构的环境空间,不同于旅游者的惯常环境,它是旅游活动的常态环境,其空间行为是旅游现象最显著的本质特征。非惯常环境的行为空间研究可以称为旅游学研究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更是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前沿。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地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均可以为非惯常环境的行为空间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贡献。

旅游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