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陈安泽:地学在研究与实践中走向为旅游服务之路

  编者按:2019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研讨会第三板块“学术探索与国际影响”专题研讨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以《地学在研究与实践中走向为旅游服务之路》为题提交书面发言材料。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旅游中心建立20周年,要举办一个研讨会,中心让我就“旅游研究和实践中的科学内涵与科学研究方法”准备个发言,现将发言要点列述如下。  我是学地质的,...

  编者按:2019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在研讨会第三板块“学术探索与国际影响”专题研讨中,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以《地学在研究与实践中走向为旅游服务之路》为题提交书面发言材料。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旅游中心建立20周年,要举办一个研讨会,中心让我就“旅游研究和实践中的科学内涵与科学研究方法”准备个发言,现将发言要点列述如下。

  我是学地质的,以找矿和普及地质知识为任务,最初认为地质与旅游是没多少关系的。是改革开放把我引入为旅游服务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学会活动恢复,组织上让我筹建中国地质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被选为首任秘书长后为主任。我在野外向青少年普及地质知识过程中,受到普通游客的热烈欢迎,才认识到地质学与旅游是有极为密切关系的。从此把地学应用到为旅游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作为我后半生的主要任务,并取得了一些令我感到欣慰的成绩。

  一、创建旅游地学新学科

  在我较深入地把地学与旅游联系之后,便对旅游产生了兴趣。1985年在我倡议下建立了旅游地学研究会,在研究与实践中创立了旅游地学新学科,最初把其定义为“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理论和方法,并吸收有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定义强调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这门新学科的基础,强调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保护以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这门学科的研究重点。1991年《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卢云亭等主编)问世,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的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游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这个定义强调旅游地学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综合体。概要地说,“旅游地学”就是将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和地质学等)应用于旅游业,为旅游业发展服务的一门学科。

  旅游界通常把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归纳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认为抓好上述六个方面,旅游业就做好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和理解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视了游客这一导致旅游活动产生的主体要素,弱化了旅游对象,即旅游资源这个关键的客体要素,也模糊了旅游业各要素相互之间的主从关系。因此,仅用这六个要素去指导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全面的旅游业构成要素是什么呢?笔者等在《旅游地学概论》一书中,把旅游业构成要素归纳主体、客体和介体三大要素:1)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游客,或称之为客源市场要素。没有游客或游客很少,旅游业就无从谈起。因此,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必须充分研究客源市场情况,然后根据客源市场条件去规划旅游业的发展途径和速度,根据客源市场需求规划旅游产品,这种以需求为前提的旅游业指导思想,是办好旅游业的前提。2)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目的物或称之为旅游资源要素。凡是能引起旅游者产生旅游愿望并实际发生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都可称作旅游资源。第一类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实物或现象,它们和地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第二类人文旅游资源,凡是经过人的创造、建造、改造的一切实物或精神产品,都属人文旅游资源,而地学是这类资源的载体或背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品质和规模,往往决定着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面积和体量决定着某处资源的大中小型,而对游客的吸引度则决定着某处资源的品级。国际级对全球游客有吸引力、国家级对全国游客有吸引力、区域级对某个大区域内的游客有吸引力、地区级只对本地的游客有吸引力。3)旅游业的介体要素——保障旅游业运行的设施和措施。把旅游业的主、客体要素联系起来,促使旅游活动的产生和保障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一切设施和措施,称为旅游业的介体要素。介体要素的完善程度和优劣等级决定着旅游活动的效果和效益,笔者认为“吃、住、行、旅、购、娱”应属于介体要素,而不能代表整个旅游业。主、客、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有主有从的,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主从地位也会相互转化,因此,全面认识、理解、驾驭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旅游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办好旅游业的关键。

  “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里所指的贡献包括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上所作的贡献。在中国旅游业兴起初期,旅游地学理论在培养旅游人才,指导旅游资源的探查、评价、开发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旅游规划大家都读过或参考过这个新理论。国家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省级区域旅游规划多是旅游地学家牵头或参与下编制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余位重要旅游地学家主持或参与的旅游规划项目就超千个。此外,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许多标准、办法、规范都是在旅游地学家运用旅游地学理论和实践参与下制订的,还为世界遗产、旅游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做了大量工作。“旅游地学”学科正处于向全国高等院校传播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海峡两岸,已有几十所高校的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等,设置了旅游地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己有部分高校设立了旅游地学硕士、博士生方向,已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步入旅游界;己有中国地大(北京)、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开设了旅游地学本科班;己有一系列旅游地学著作问世:《旅游地学概论》(1991年北大出版社),《旅游地学大辞典》(2013科学出版社),《旅游地学原理》英文版《The Principles of Geotourism》(2015年Springer出版),《旅游地学大辞典》《The Dictionary of Geotourism》(2019年Springer出版)。规划中新的《旅游地学》专著系列编写工作已经启动。总之,学科建设正在有计划地推进中。

  二、创建地质公园新的旅游目的地

  1980年代初,笔者等向国务院提出建立“地学科学公园”建议,向地矿部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建议。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于2000年开始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因此地质公园是中国最先提出、最先建立的。在中国的影响和支持下,2004年世界地质公园面世。现在建立地质公园已成全球热点工作。中国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212个,面积5.15多万平方公里,另外尚有58个在建设中;已建省地质公园343个;已建成世界地质公园37个,面积4.6万平方公里;已建成国家矿山公园33个,另外尚有55个在建设中。地质公园己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高层级旅游品种。

  三、创建地学旅游新的旅游品种

  2014年,为了使地学更深入地为旅游服务,笔者向相关领导提出了关于创建地学旅游的建议。在领导批示后,国家旅游局提出编制《全国地学旅游发展纲要》,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笔者为组长。经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发展地学旅游的纲要,把地学旅游定义为“地学旅游是包括地质旅游与地理旅游的地球科学旅游,是以地学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学素质、满足游客身心愉悦为宗旨,以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科学考察、寻奇探险、养生康体、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的益智、益身旅游活动”。提出地学旅游任务:1)建设发展一批“地学旅游示范区”。2016-2020年建设10个,2021-2025年再建设20个。2)创建一批“地学旅游研学基地”。2016-2020年建设50家,2021-2025年再建设100家。3)规划推动一批“地学旅游精品线路”。2016-2020年建设20条,2021-2025年再建设40条。4)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文化创意产业园”。2016-2020年建设10家,2021-2025年再建设10家。5)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培育5-10家。6)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文化特色小镇、村”。2016-2020培育10家小镇、50家小村,2021-2025再培育10-20家小镇、100家以上小村。因国家机构改革等原因至今《纲要》尚未发布。但为了将地学旅游先推动起来,在笔者倡议下,2017年建立了“全国地学旅游联盟”,2019年10月建立了“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将会继续推进《纲要》发布,地学旅游一定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发展起来。

  四、结束语

  20多年来,经过艰辛的研究与实践,把地球科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应用到旅游业中去:1)创立了一门包括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地质学在内的旅游地学学科;2)推动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建立;3)创建了地学旅游新的旅游品种;4)建立了一支有深厚理论基础、完备工作方法的旅游地学专家队伍。上述研究与实践,使地学在为中国旅游业服务作中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热切盼望旅游地学在中国得到更大发展,热切盼望中国人创立的旅游地学能够更深入地走向世界,热切盼望旅游地学新时代的到来。

旅游

来源: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