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美食 > 国内美食 > 正文

打动人心的美食微纪录片如何做,这档节目给出示范!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可以同时在时空勾连起年少与故乡的记忆,那么非美食莫属。

  裹腹之外,美食承载太多关乎日常温情、地域气息乃至千年文化的细微却不乏色彩的故事。美食以单纯的图像示人,做到美且诱人不难,但若缺乏了人与食物关系的烟火气、人与人间的真性情、人与一方水土的远望与传承,势必难以动人。

  于是,百度百家号联合中国青年报,从当下人的观看习惯出发,推出微纪录片《不一young的家乡味》(以下简称《家乡味》),试图从年轻人视角,带领我们找寻心中那个或已疏离但不曾忘却的——关于家乡与童年美食的味道。

  而也正是这份来自家乡与记忆深处的气味,弥漫于节目,打动着我们,慰藉着虽回不去,但心心念的离乡人心。

  底色:

  城市构建美食图谱与丰富观感

  《家乡味》顾名思义,其落脚于家乡美食。

  所有的美食皆有出处,不同的气候、人文、饮食习惯生成迥异的地域食材与美食。而这份依托于家乡的迥异,构成这档美食微纪录片朴素不失温情的底色。

  节目选取五座城的五种代表性美食,在每期不到十分钟的记录中,浓缩美食背后的城市变迁、美食文化、个体成长、乡情故事。而这样的时空跨度、人文关切,也丰富着《家乡味》的层次和观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家乡味》的出发点是贴地与亲切的。

  这里没有不凡的食材,也不着眼于山珍海味,而是从家家户户都可烹制的食物和与之关联的平凡生活,建立起观众与食物、城市乃至一档节目的共情。

  如此看来,《家乡味》要做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城市观察或是食物记录,而是通过深入寻常百姓聚集的小巷小店与大众生活,去探究人与城市、人与食物间的日常与人情。

  就像我们透过镜头中武汉人对排骨煨藕汤的珍爱,了解到当地因着靠江靠湖,而取之不尽的食材供应和独特的铫子煨汤法;透过杀猪菜的由来及一道道工序,了解到东北黑土地上的豪迈;透过成都深巷中的串串锅,理解四川人喜辣,更是喜欢辣味背后的人情与和谐;透过甜口的上海红烧肉了解到本帮菜特色;透过常州银丝面,看到常州人特有的智慧和勤勉。

  于地域而言,美食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城市也反过来滋养着美食的延续。这是我们从这样一档细致入微的纪录片中所感受的,而这亦成就着《家乡味》更为宽广和多维的底色。

  于观众而言,《家乡味》中的美食因着城市气质、风光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来人往,平添了独属一地的内涵与性情,让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着城市记忆以及散播而来的风土人情。

  代入:

  青年嘉宾诠释真实感与共鸣性

  《家乡味》的多元城市滋味,为这样一档美食微纪录片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流动的质感。而贯穿于每一集始终的嘉宾视角,则如同娓娓道来的身边朋友,带领我们融入一座座城及氤氲其中的生活烟火气。

  在选取五座城市外,《家乡味》特别挑选了青年嘉宾赵露思、蔡文静、韩庚、白鹿、许魏洲,作为家乡美味的分享者与观众一同穿行于故乡。这是《家乡味》令人亲切以及产生代入感的重要因素,而同为年轻人的视角也使得这样一档节目充满着年轻态与真实感。

  首先,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五位青年嘉宾的分享是真诚可信的。

  节目中,他们亲自带领镜头对准经营着家乡美食的店主和来往的食客们,就如同观众跟随他们来到故乡,青年嘉宾们热情好客地尽地主之谊。如此带来的美食推荐,自然是最具当地特色与美味的。

  其次,身为年轻人,他们的喜好无形中是贴合年轻观众的,这也使得《家乡味》洋溢着青春与潮流之势。

  不管是赵露思在火辣中带大家品味的滚烫串串锅,蔡文静分享的街边香浓藕汤,还是韩庚带领观众领略的酸菜白肉锅,白鹿讲述的银丝面、大麻糕、加蟹小笼包,许魏洲探索的甜中带鲜的上海红烧肉,这些都是极易刺激当下年轻人味蕾的食物。

  最后,他们是分享者、城市美食的体验者,同时也可称为观众的代表。

  因为他们之外,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同在异乡奋斗的思乡人。在《家乡味》中,思乡者的身份是明星嘉宾与观众共同拥有的,明星借此化身普通人。

  这种节目设定,一方面,消弭了他们作为明星的高高在上;另一方面,借助于同为思乡人的真挚以及对家乡美食的热爱,怎能不引起观众共鸣。

  对《家乡味》而言,城市丰富着美食的特色,而青年嘉宾的参与,真正起到了走心美食分享与文化传承的号召,只因这是身为同龄观众,发自内心的记忆唤醒与传递。

  这是无关流量、无关身份,甚至跳出了地域局限的人性与情感的力量。这背后,离不开百家号以及中国青年报对年轻人的关注,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尊重,对于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

  韵味:

  记忆述说乡情故事与文化传承

  作为一档纪录片,《家乡味》对不同城市、味道的记录是基础,之后要真正做到打动人心,则离不开对家乡味中蕴含的情感记忆挖掘,以及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微观来看,很多家乡美食,在美味之外,更多关乎的是来自儿时的记忆、情感怀念等的叠加。在这个意义上,家乡味便是亲情的象征。

  五期节目中,几乎每个嘉宾和路人都会形容一道美食之所以有家乡味,正是因为其依然留有小时候的味道。

  就像本帮菜推荐中的主人公徐俊杰,在他的记忆里,外婆做的红烧肉最好吃,因为“外婆烧的红烧肉有一种爱在里面,是一种家的感觉”。而在赵露思眼中,身为漂泊异乡的成都人,麻辣成为一种对家乡的情感、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在韩庚心中,肉片与血肠翻涌之间,是儿时乡间过年的热闹回忆,更是漂泊游子挂念在心头的细腻情感;在许魏洲看来,家乡菜不仅仅是美味佳肴,还是一种情感寄托,是家的味道;蔡文静也如此感慨,思乡情切之时,如果能喝上一碗排骨藕汤,愁绪也就被排解了。

  正所谓,游子总在尽可能地寻找儿时家乡的味道,食物见证着他们聚散离合,更承载着对亲人最原始、美好的祝愿。

  而经年累月中,美味得以保持,关乎的是美食经营者的不忘初心。

  留住记忆、守住味道的背后是对食材精挑细选和对品质的坚守,如同节目中十几年经营排骨煨藕汤的店主,质朴而坚定的话语,“只要用心味道是不会变的,除非你偷工减料,不用心”。

  宏观来看,看似简单的家乡味,其实还承载着人们代代相系的根和魂。

  就像在白鹿的家乡,一碗常州银丝面,历经四代人传承,延续百年。我们在“吃完银丝面,才算到江南”的故事中,一飨美食引发而来的人文精神,并在银丝面等非遗美食的传承中,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播中焕发的光彩。

  不管是记忆的追溯还是情感的满足,《家乡味》以美食讲述不尽的乡情故事,引发观众共鸣,收获情绪价值。继而,从青年视角,通过视觉、味觉与乡情、乡愁的融合,呈现出动人力量,并在以小见大中,做到了中国特色美食文化的弘扬,这是超出了内容回味本身的社会价值延续。

  共创:

  精品内容链接平台与用户

  美食刺激味蕾。而更耐人寻味的,则是借由食物散发而来的人间烟火气、情感温度、文化深度。

  可以看到,《家乡味》中,不同的家乡围绕乡情内核,流淌着各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气息,并在家乡味的呈现中,展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激励着我们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守护与传承。

  而这一切,源自百度百家号联合中国青年报,以崭新视角、创新的微记录形式所作出的尝试。《家乡味》最终得以生动呈现,离不开百度百家号贯彻的“精品化”战略。

  自创立以来,百度百家号坚持强调,持续以平台聚合力、技术牵引力,聚合有流量也有质量的内容,连接创作者和用户,连接知识信息和需求触点。

  行至今年,百度APP开启战略升级,通过视频化、人格化、服务化三大核心战略,进一步向信息和服务平台进化。百家号作为百度APP视频化、人格化的承载之一,将加大优质视频的自制和共创,以丰富、多元的精品内容,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截止目前,百家号已推出大量精品IP内容,包括《师傅请赐教》《为什么这么贵?》《千城早餐》等。不仅播放量高,广受用户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重视。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百家号出品的《家乡味》能够以小体量撬动人心、引发关注了。

美食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