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美食 > 国内美食 > 正文

吃货们的天堂,大同的美食飘香四溢

  大同食物是集大成者方能自成一派,这座千年古都融合了历朝历代南北派系的饮食特色,杂糅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基因,逐渐形成了以多样性和简约便捷可口为特点的特色饮食。这里既有著名的山西面食,如刀削面、烧麦;也有花样繁多的各式菜品,如羊杂、兔头、扒肉条、凉粉、什锦铜火锅、过油肉等,各类舌尖珍馐不胜枚举,让食客们既品尝到美食的醇香,也品味出历史文化的厚重。

  大同美食也出于自然的恩赐。1000米以上的海拔,180天以下的无霜期,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不仅成就了大同全国优质杂粮之乡的美誉,也产生了许多以杂粮为原料的美食。比如油炸糕、豆面抿扒锅、蒸莜面、稠粥、凉粉等。

  经过这么一番介绍,想必您早已味蕾大开,垂涎欲滴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品尝那些飘香四溢的美食。

  【特色主食篇】

  刀削面

  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刀削面被誉为“面食王中王”,是大同最著名的小吃,本地也称为“刀砍面”,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刀削面与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烩面、湖北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

  

 

  2018年,中国饭店协会将“中国刀削面之乡”的牌匾授予大同市。关于刀削面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为防止汉人造反,他们将各家各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每10户人家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时轮流使用,用后交给蒙古人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了,老汉只好空手而返。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了,水咕噜噜直响,全家人在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赞不绝口:“真不赖,真不赖,以后不用再去取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削面传遍了三晋大地。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是如何制作的:首先水和面的比例要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削面的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削面时,左手托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活,出力要均匀,向着锅里一刀一刀削出中厚边薄、棱锋分明的面叶儿。

  

 

  肉臊子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一碗面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肉臊子的味道,因此每个面馆里肉臊子的配方都是核心“机密”,分成的流派也是各有千秋。当一碗刀削面煮熟后,浇上浓香四溢的肉臊子,面条口感外滑内筋,软而不粘,在肉臊子的包裹下越嚼越香,再加上大同人吃刀削面的“标配”:鸡蛋、肉丸子、豆腐干、扒肉条,这碗面保证让您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黄糕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白面累断腰”,意思是以上三种食物中糕是最耐饥的。黄糕又称素糕,由大同当地特有的黍子(黄米)做成,是一种常见的糕类主食。制作好的黄糕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时蘸着肉汤(例如下面提到的羊杂)相当可口。黄糕包进馅用热油炸后称为油糕(或油炸糕)。

  

 

  雁北大同一带盛产黍子,胡麻油(亚麻籽油)产量也很高,所以,炸油糕是雁北大同一带群众非常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新婚生日、宴席迎宾,以炸油糕为主食,象征着步步“糕”升。这里的油炸糕面软、油香,炸出来的油糕皮脆里嫩,绵软可口。油糕馅的种类也各种各样,有甜而不腻的红豆沙馅、咸鲜可口的菜馅(鸡蛋、韭菜、地皮菜等),更有大同独有的髓油馅(牛骨髓油、芝麻、红绿丝等),别具风味,各有千秋。

  烧麦

  来到大同怎能不尝尝这里皮薄、馅嫩、汁鲜的大同烧麦,不仅因为明正德皇帝和李凤姐“游龙戏凤”的故事,更因为大同的烧麦不论是皮儿还是馅儿都独具一格。大同烧麦皮不是用单一的小麦粉,而是用各种面粉混合调制而成,有的饭店还在皮中加入各种颜色的蔬菜汁,既保证了口感味道,也兼顾了营养均衡。

  

 

  在馅料的调制中,选肉和配料都非常考究,尤其是羊肉馅烧麦,香而不膻,肥而不腻,蘸点山西老陈醋,那味道别提有多鲜美多诱人了。大同烧麦不仅好吃,造型还非常漂亮,刚出笼的烧麦边口雪白,形如石榴,又如同梨花开瓣,晶莹剔透,透过面皮可以看到肉馅,堪称色香味俱佳,令人拍案叫绝。

  稠粥

  稠粥顾名思义就是很稠的粥,只见米粒,不见粥汤。在大同,稠粥经常出现在早点摊上,一般是小米稠粥,也可在小米中掺和一定数量的山药块、葫芦块、黄萝卜以及各种豆类(绿豆、扁豆)做成各种不同的稠粥。做稠粥的小米必须是上好的小米(如广灵小米),火候也必须把握得十分精准,火小了不能蒸干粥汤,火大了锅底焦糊一锅尽毁。火候恰当的稠粥色泽金黄、不稀不硬。

  稠粥吃法也有多种,可以甜吃(即什么配菜都没有地吃),可以搭配凉拌炭火烧茄子、凉拌土豆丝、凉拌豆腐等凉菜吃,还可以配着麻油或羊油烩窝菜(地皮菜烩土豆丝)吃,早餐来碗稠粥,口感胶黏润滑、香甜可口,保你一上午元气满满。

  

 

  抿扒锅

  抿扒锅又名抿扒股(大同方言的音译),顾名思义,是抿出来的面食小吃。做法是用白面、豆面或莜面调制成稀面团,用筷子抿或用抿床推压到锅里,一股一股的形状非常像小蝌蚪,出锅配上胡麻油腌葱、辣椒、醋,滑溜溜的能吃也能喝,酥滑的面沙糊口感和浓郁的粗粮香味,再配着烂腌菜(腌圆白菜,类似于酸菜),味道十分独特。

  

 

  莜面

  莜面是晋冀蒙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面食,原料是用炒熟的莜麦磨制成的面粉。大同莜面号称“三生三熟”,做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着吃,如莜面块垒(大同方言音译),是用蒸熟的土豆和莜面混合成小小的面疙瘩,大葱炝锅后炒熟吃;也可以蒸着吃,如莜面窝窝(卷状)、绳绳(条状)、洞洞(莜面卷土豆丝)、饺子等上锅蒸熟,蘸着羊肉臊子汤或者炭烧茄子、黄瓜丝、水萝卜丝调成的“盐水”吃;还能煮着吃,如煮莜面鱼鱼(梭状),是用土豆、小白菜、西红柿等烩汤煮熟来吃。

  

 

  初来大同品尝莜面,您一定会惊叹于大同人粗粮“细做”的技艺,也一定会沉醉于各种莜面牢牢锁住味蕾的感觉。

  【馋嘴荤食篇】

  羊杂

  说起羊杂,虽不如刀削面名扬四海,味道和地位却不输刀削面。在大同人结婚当天,早餐的重头戏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所以羊杂在大同人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羊杂始于元朝,因大同长期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养羊者众,因而从不缺羊下水。

  

 

  

 

  羊杂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为原料,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姜、辣椒、盐等调料烹制而成。在大同羊杂分为两种:纯羊杂和粉羊杂。纯羊杂里加上煮好的山药(土豆)粉条即为粉羊杂。粉羊杂红白相间,热气腾腾,油而不腻,令人垂延欲滴,是一道暖胃驱寒的保健佳肴。来趟大同,必须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方不虚此行。

  兔头

  全国吃兔头有三地,最有名的当属成都双流兔头,其余两地一是浙江衢州,另一个就是山西大同。大同人吃兔头,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那时的大同外贸年产冻兔肉1800多吨,产品畅销于德、英、美、法、意、日等国家。兔肉出口,剩下的兔头,便论个儿卖给职工。

  在计划经济时代,副食品供应匮乏,吃肉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奢望。大家将冻成一板一板的兔头拿回家洗净后,用十余种调味料煮上一锅兔头,满街巷都能闻到香味。从此,兔头逐渐登上了大同人家的餐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搞活,有些人晚上在鼓楼、钟楼附近的街市上支个小火炉,上面架一口锅熬兔头,几毛钱一个的兔头,热乎乎冒着香气,过往的行人随时可以吃上一个。

  卖者手持一根带钩的小铁棍儿,不停地翻动、吆喝,“兔头,五香兔头!五毛一个!”。这种情景如今只有在西门外华林新天地的肯德基门口能看到。“兔头,五香兔头!”没变,只是价格涨了又涨。

  当年,钟楼附近卖兔头的小散户,渐渐地还真成了气候。钟楼北面的长不过二百米的帅府街东西两侧,冒出了大大小小十几家主营兔头的饭店,后来人们干脆把这条街叫“兔头一条街”。如今,大同人吃兔头还吃上了瘾,吃出了名堂。本不登大雅之堂、只是街头小吃的兔头,摆上了各大饭店酒楼的餐桌。

  

 

  兔头口味一般有麻辣和五香两种,需将兔头用花椒、八角、香叶、辣椒等十八种香料熬煮至少三小时,直至香料的味浸透到软烂软烂的兔肉里。据《本草纲目》记载,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养胃利肠之功效。

  兔头还是一种“三高三低”的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兔肉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食之可预防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富贵病。当年吃兔头的人们哪儿懂得这些,只是解馋而已。

  什锦铜火锅

  “什锦铜火锅”是大同一道民间传统名菜,“什锦火锅”顾名思义,是用多种食材制作而成,肉类有大同传统扒肉条(大烧肉)、肉丸子、黄焖鸡块等;素菜有干豆角、干葫芦条、黄花、木耳、干白菜、菠菜、海带、油炸豆腐、冻豆腐、油炸山药等;水产有水发鱿鱼、海参、墨斗鱼等。

  

 

  装锅时一般以上述食材中的素菜垫底,其他食材可分层或分份添加,最后在点燃火锅前兑进特制高汤,开锅后再加以佐料食用(过去大同人一般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到)。热气腾腾的什锦铜火锅,象征着富贵有余、日子红火,大家围坐在火锅前连吃带喝,真是妙不可言。

  近年来,每逢春节大同都会隆重举办古都灯会,灯会中有一项重头戏便是“王府升锅宴”。这座铜火锅高5.17米,直径3.57米,重3767斤,仅一个盖子就重700斤,一锅能装重达一吨的食材。每当锅盖揭开,冲天的热气,扑鼻的香气就会引来观灯人群争相品尝美味。这座壮观的铜火锅由大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安民先生团队打造,已于2018年荣获“最大的中国传统式火锅”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誉。

  【风味素食篇】

  凉粉

  大同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有售。大同凉粉用本地山药(土豆)淀粉制作而成,口感筋道爽滑,再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金黄酥脆的炸莲花豆(蚕豆)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大同凉粉尤以浑源凉粉最为有名。

  相传,一年盛夏,唐太宗李世民行至恒山脚下,顿觉饥渴难耐,随从薛仁贵即令火头军速将薛家府秘制的凉粉奉上。李世民享用后,饥渴顿消,精神焕发,龙颜大悦,特赐封为浑源凉粉,浑源凉粉由此得名。

  

 

  凉粉的秘密在于粉汤和辣椒油。粉汤主要用盐、醋、酱油、蒜水、味精等多种调味品调制而成,辣椒油由辣椒、芝麻等原料放入油中加热制成,且火候一定要精确无误。

  

 

  开锅豆腐

  开锅豆腐,是大同传统的清真吃食。开锅豆腐最大的特点是必须使用铜锅烧煮。豆腐切块,用胡麻油炸至金黄再放入老汤煮沸,之后加入自制的葱花、姜末、韭菜、香菜、花椒油等。

  过去,卖开锅豆腐的商贩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听到叫卖声,街坊四邻便纷至沓来。商贩会支起一口火炉,红红的炉火上架一口大锅,锅内高汤沸腾后加入炸豆腐(有的地方叫豆腐泡儿),那味道真可谓是鲜香扑鼻,香飘万家。

  如今,大同人一提起开锅豆腐,就会想起原来下寺坡街的那家店(改革开放后开的一家店),今天这家店已从下寺坡街迁到了帅府街上,门前挂出的牌子还是“下寺坡开锅豆腐”。

  

 

  餐桌上一般都备有韭菜花、辣子油、味精和陈醋等,全由客人自行添加。汤是有盐味的,碗底再放些虾皮和一撮儿香菜,当滚烫的豆腐汤和豆腐泡冲入碗里时,一股幽幽的香气便窜入鼻中……

  豆腐粉

  豆腐粉是大同人早餐菜单中的重要角色。好多人起个大早,就为了来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粉(好吃的小店常常需要等座位)。

  

 

  豆腐粉的制作也是比较讲究的。豆腐一定要选择卤水豆腐,上锅20分钟蒸出气孔、放凉、切条,然后进行腌制。制作汤料要先把油熬热,加入葱、姜、八角、花椒、小茴香等多种调料,出香味后捞出调料,放凉片刻后将六成热的油缓慢加入辣椒粉中不断搅动。高汤煮过的蒸豆腐加上山药(土豆)粉一起淋上浓香满溢的红油,再加点醋,配上一摞小油饼,简直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美食

来源:大同记忆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