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文创 > 文创前沿 > 正文

特色文创 打通“文化+旅游”的“任督二脉”

  从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收益已经越来越不单纯依靠人数的增加,更多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业的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这就给未来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辟出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打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任督二脉”,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协同和高质量发展?  文创促进旅游业地域性优势和特色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打...

  从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收益已经越来越不单纯依靠人数的增加,更多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业的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就越发达。这就给未来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辟出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打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任督二脉”,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协同和高质量发展?

  文创促进旅游业地域性优势和特色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聚集—人流聚集—消费聚集—产业升级—特色创新—再聚集”的螺旋上升式发展结构。

  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创意的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在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将会失去生命力。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文化资源,以贵州为例,有的是民族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有的是历史文化(如夜郎文化、水西文化),有的是工艺文化(如安顺蜡染、台江苗族刺绣),有的是风情,但大都“散”而“虚”,所以要从一个省旅游大系统的全局出发,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体现区域互补、项目互补、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的战略思想。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周边的景区景点配套,与省内外旅游资源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网络系统。一次规划、分步建设、动态调整、逐步到位。

  文化产业是打造经典旅游的资本,抓好自身文化,打造有内涵、有厚度的旅游胜地是最“硬实”的旅游资本。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贵州连续多年举办茶香文化节、酒香文化节、阳明文化节、彝博会、长征文化徒步活动、农民丰收节,以及各种文化论坛,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也因此持续增长。

  文化创新助力旅游综合产业链升级

  以文“化”旅,以文“促”旅,推进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化”旅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优质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模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必将引导旅游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走向多样性高端化发展,从而有力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

  “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本质上要根植于各地域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全域旅游创建中不仅要有标志性地域文化宣传符号,更要有对我国各地特色地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包装和提升,形成具有区域IP特点的地域文化个性化符号传递和全域化整体风貌表达。

  比如陕西的兵马俑小镇——国际“穿越时空”主题乐园文化生态智慧小镇,挖掘和依托兵马俑历史文化,着重打造未来科技智慧小镇,融入2068年以后预测的生活场景,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到未来科技时代的穿越之旅。在汉唐文化基础上引入“一带一路”文化、西方山地小镇(瑞士高端疗养文化)和未来科技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增加多层次文化体验,成为文化丰富的生态文旅康养体验小镇。

  兵马俑小镇以发展科技和文化产业为经济增长的抓手,以“穿越时空”为主题的体验乐园打造出全新的旅游引爆点。

  培育“其他行业领域+文化+旅游”

  构建大产业体系,培育泛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复合其他相关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和相互驱动。在产业耦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既能带动旅游的综合消费,又能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真正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荣。

  在农业领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

  在工业领域,其融合建设包括“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开展工业旅游”“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海洋公园,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以及“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气象公园等产品”等。

  构建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推进旅游文化建设从传统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等复合型产品转变。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走好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以点带面将旅游产业链拉长,从而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2018华侨城文化旅游节,华侨城旗下近20个主题公园开展了近200项形式多样的活动,覆盖了全国近50座城市,为全国人民带来一场跨时间、跨空间、跨业态的全景生态的旅游节庆活动。

  2018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江油“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吸引美国、俄罗斯、印度、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20个国家70余名外国政府要员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以活动为契机,促成一批旅游合作项目,并签约一批文旅投资项目。

  “文化+旅游”模式折射出消费者对出行旅游的更高要求。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学习和实践同行,观赏风景与感受历史并举,充分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旅游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