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行业 > 正文

北京旅游过大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王安石的《元日》,将把我们带入到过年的气氛中。在首都博物馆方厅五层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中,有这么一个名为“爆竹辞旧迎新春”的展厅,这个展厅展出的就是关于老北京早年过年的场景。

  进入展厅,右手边的一个展柜里,我们可以看到熬腊八粥的用料,展柜里的原料包括:黑米、小米、栗子、菱角、杏仁、白瓜子仁、核桃仁等等,依据个人的口味还可以添加黄糖、红糖。老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站;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壶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所以,这送信的腊八粥在中国人的心里可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家子老小,凑在一起,喝碗腊八粥,这年就开始了。

  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展厅正门正对着的那个红门上的门神和窗花。二十八,贴花花,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就是王安石诗中“桃符”的一种。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使用剪子或刻刀,在片状材质上进行剪切或镂刻。不同剪纸窗花的寓意是不一样的,春节期间的剪纸窗花当然以纳吉、祝福、怯邪为主,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同时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上还雕刻着不同的图案用以表达不同的寓意,比如雕刻牡丹代表富贵、葫芦代表福禄、鲤鱼莲花代表连年有余等等。更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在首都博物馆方厅五层的过年展厅中,游客们还可以看到仓鼠拿着铜钱的剪纸,寓意“仓鼠有余粮”。门神上的绿色代表春天,和贴纸上的梅花一同为春天送信的标志,毛泽东《咏梅》诗中有云:“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浪漫时,它在丛中笑。”

  二十三,糖瓜站,其实在腊月二十三,人们除了要吃糖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祭灶,祭灶最早称为纪灶,是为了纪念发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灶神,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老北京供奉的灶王爷有两种,一种为金灶,常年祭祀;另一种为烧灶,只是腊月二十三临时请神纸,送神时烧化。从祭灶开始就是“小年儿”了。

  对联,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习俗,正如诗中所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就是由“桃符”发展而来的,古时候,人们为了辟邪,经常用两块木板,一个木板上画一个神,两个木板上分别画有神荼(shu,一声)和郁垒(lv,四声),原来是刻在桃木上,后来发展后,人们用纸代替桃木,就是今天的对联,为了起到辟邪的作用,今天的对联多用红色纸张书写。

  不管是对联、窗花还是门神、年画,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祝福,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季象征着万物复苏,就让我们在这个春天播种下希望,等到秋天来临的时候就会有收获,辛苦终会有回报。

  (采编、摄影:一竹)

旅游

来源:第一旅游网 责任编辑:张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