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行业 > 正文

小康社会助推旅游发展 旅游发展赋能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了小康社会从提出到全面建成的全过程。在后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旅游活动、旅游消费以及旅游业发展依然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张金山 赵丽丽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总体战略构想。“小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经·大雅·民劳》中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礼记·礼运》中写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是谓小康。”古人的“小康”描述的是社会安定祥和的状态,而改革开放进程中建设的小康社会,重点是指人民免于劳苦和匮乏,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富裕过渡的一种殷实幸福的情形。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人们能够享受旅游体验显然是殷实幸福状态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了小康社会从提出到全面建成的全过程,小康社会建设催生了旅游需求、助推了旅游发展,与此同时,旅游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显著特征,成为直观展现小康社会建设成就的重要方面。旅游还成为助力脱贫攻坚、赋能小康社会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历程

  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了从提出到修正、演进、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小康社会建设,总体可以划分为“提出并步入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到21世纪之初,是提出并步入小康社会的阶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到200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60美元,基本实现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21世纪之初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针对世纪之初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情况,200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主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建党一百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等重大成就的基础上,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二、小康社会建设与旅游发展

  1.在提出并步入小康社会的阶段,旅游一度成为助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康社会建设催生旅游需求

  改革开放之初,为发挥旅游业的对外窗口作用和创汇作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一个月前,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为了保障入境旅游者的住宿问题,邓小平指示,“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然后自己发展。”旅游业成为最早引进外资的领域,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贷款2000万美元外资兴建北京建国饭店,这是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影响非常深远,直接促进了紧随其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顺利出台。

  在该阶段,入境旅游者从1978年的180.9万人次迅速增长到2000年的8344.4万人次,年均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62.2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20.6%。入境旅游的迅猛发展、外国友人的快速增加,向国际社会有力地传达和展现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新形象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旅游开始快速起步发展,国内游客由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长到2000年的7.44亿人次,年均增长6%。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将旅游作为职工福利,开始有规模地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城镇的部分工薪阶层、乡镇企业的企业家以及农村地区的“万元户”等先富起来的人们,提出开展国内旅游的需求。不过总体来看,该阶段的旅游活动还是一种稀有事物,旅游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名山大川、文化遗产等一线资源以及城市公园、文博院馆、近郊景点等,城乡居民的年人均出游频次不足1次,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正处于喷薄爆发的前夜。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旅游业拉动内需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开展旅游活动成为小康之家的标配型生活方式

  为应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提防经济衰退,国家开始出台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在此背景下,在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信息业一道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标志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总体格局中首次获得被鼓励发展的产业地位。特别是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助推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迅猛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面对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催生了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从2001年到2012年,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总花费由7.84亿人次和3522.4亿元迅猛增长到29.57亿人次和22706.2亿元,年均增长12.8%和18.5%;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5%、12.3%和10.2%。旅游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同步。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出游频次由0.78次迅速提高到2.72次,农村居民也由0.51次提高到1.59次。开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为农村居民所广泛享受,节假日、“黄金周”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的必选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可以说是小康社会建设成就最为显著也是最为亮眼的体现。与此同时,曾经作为新鲜事物的出境旅游开始爆发式增长,从2001年到2012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由1213.44万人次增长到8318.17万人次,年均增长近20%。

  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旅游业发展逆势上扬,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成为赋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局面,2011年,中国经济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2012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已经降到7%以下,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在此阶段,旅游业作为发展新动能表现得非常突出。从2013年到2019年,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总花费由32.62亿人次和26276.1亿元继续高歌猛进增长到60.06亿人次和57250.9亿元,年均增长10.7%和13.8%,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旅游成为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中难得的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领域,这凸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重大影响。

  在该阶段,旅游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广的范围全面开展起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出游频次提高到2019年的5.27次和2.78次,旅游活动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旅游时代的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原来游客难以进入的偏远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也受到游客青睐,“不走寻常路”“开辟新游线”为广大游客所追捧。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核心,旅游扶贫作为典型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在带动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以及“三区三州”主战场的脱贫攻坚战中作用突出。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口达264万,占年度脱贫总人口的比例达18.3%。

  三、后小康社会旅游发展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发展阶段,有的学者称其为“后小康时代”或“后小康社会”,这是由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必经阶段。有关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的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在4%—5%。以当前美元价格计算,如果按照4%的年均增长率,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有望达到3.5万美元。

  后小康社会是需要构建旅游市场大循环发展格局的阶段。为了充分发挥旅游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偏远地区等长期以来旅游发展的温冷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成为构建国内旅游市场大循环格局的重要支点。

  后小康社会是需要发挥旅游扩大内需战略支点作用的阶段。面对国际经贸格局的深刻调整,新发展阶段对内需比以往将有着更强的依赖。当前,城乡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都在30%以下,在食品、家庭耐用品、日用品等物质消费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文化娱乐以及旅游消费还将继续看涨。国家还将进一步重视旅游领域的巨大消费潜力,旅游活动频次和旅游消费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

  后小康社会是居民旅游消费将发生明显转型升级的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往往还是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爆发式发展的临界值。在人均GDP已经迈过1万美元关口以及稳步向前发展的情况下,海滨海岛旅游、冰雪旅游、自驾车房车露营旅游、低空旅游、精品民宿度假、康养旅游、体育休闲、邮轮游艇旅游等高端休闲度假形式还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表示:“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在后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旅游活动、旅游消费以及旅游业发展依然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旅游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张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