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创优 > 正文

楚长城的研究与点滴思考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城作为世界上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一部长城史,半部中国史”无疑是对长城最美的诠释和注解。当人们提起长城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八达岭、山海关以及西部广袤大地上的长城。其实,长城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经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西周大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夫等金字塔形状上下级关系。周天子依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优势,形成国之共主,对国家进行有效治理和掌控。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日渐衰败,每况愈下,各诸侯国群雄并起,逐步形成了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的局面,各诸侯之间拥兵自重,互相吞并,狼烟四起,至春秋中晚期,为了防御外部势力和夷族入侵,巩固自己的政权,各诸侯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军事工程,长城作为军事设施便应运而生了。就目前所能见的资料和现存早期的长城来看,主要分布在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之间,时间大概产生于春秋中后期或战国早期,建造的具体时间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目前的资料和考古发现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长城建造的具体年代。

 

(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词)

 

        方城县的楚长城调查最早开始于1981年5月。1982年5月,南阳地区文物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方城境内的大关口,杨武岗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一批春秋战国铜戈、铜簇,发表了《楚长城初探》。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把楚长城大关口遗址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方城县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门成立楚长城调查队,历时一年,对方城县和周边县楚长城进行考古调查,涉及舞钢、泌阳、叶县、方城、鲁山、南召、内乡三市七县,期间,2008年10月,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楚长城调查队,对楚长城进行专项调查,调查队按照《楚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总体方案》和《楚长城调查工作规程》进行。2011年5月11日至13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方城县楚长城研讨会”。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长城研究会副会长吴梦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徐自强,《中国长城志》“军事卷”主编刘庆,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文龙,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杨絮飞,中国长城学会《万里长城》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省考古学会执行会长孙英民,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文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等22名专家学者对方城县杨楼、独树、四里店3个乡(镇)的楚长城进行了认真踏察。通过考察研讨,专家观点基本一致,并形成纪要。纪要内容如下:

 

        一、方城楚长城确实存在。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破坏,方城楚长城基本走向仍然轮廓明显,遗迹清楚,符合文献“有土之处,夯土筑墙,无土之处,累石为固”的记载,与山险、水险构成军事攻防体系。

 

        二、方城楚长城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印证,方城楚长城的始建和废弃,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三、方城县四里店乡米家庄村南烽燧发掘十分重要,与楚长城时代基本一致。以方城烽燧为代表的楚长城烽燧的调查、发掘、研究,可以确定楚长城的防御体系和防御框架,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

 

        四、楚长城涉及行政区域多、跨度大,建议长城沿线所在地的各级政府,特别是文物主管部门,继续寻找楚长城存在的更早的科学依据,加大研究保护力度,使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2001年9月30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河南省考古研究院李一丕等人联合执笔的《豫南地区楚长城资源调查与发掘取得突破》:“在这次豫南地区楚长城资源调查中,以科学考古发掘的手段,摸清了楚长城墙体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并用科学发掘出土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墙体的年代,专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调查,并系统地掌握了楚长城的分布路线,这在两千多年的楚长城研究中是一个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对楚长城敌台、兵营遗址、熢燧附属建筑和相关遗存的调查、确认和研究,尤其对楚长城风俗的研究,确定楚长城的防御体系和防御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6月14日,河南省考古院副研究员、河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队队长李一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杜鹃采访时说:“考古证实楚长城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并断定楚长城的修筑年代为春秋时代中期”。

 

        通过近40年对楚长城的调查、考古发掘,楚长城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仍有深入调查的必要,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但是就目前研究而言,已经基本解决了楚长城的沿线分布、构造方法、复杂的系统、历史价值等重大研究课题。

 

(方城境内楚长城大关口遗址)

 

        楚长城的走向与史书文献记载大体相当,西起邓州、内乡县城北沿、南阳盆地西北沿、伏牛山支脉向东,经平顶山市鲁山县,叶县和南阳市的南召县、方城县分界线至方城县杨楼镇,进入平顶山舞钢市,经泌阳县入南阳市桐柏县进入湖北境,全长500多公里,河南省人民政府2013年7月3日公布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鲁山、南召、叶县、方城、舞钢、泌阳、桐柏的部分长城墙体及烽燧遗址位列其中。

 

        楚长城是由人工墙体、关堡、烽燧、古道、自然山险、水险连成一体的军事工程,墙体符合“有土之处,夯土筑墙,无土之处,累石为固”的构筑方法,其构筑地点多在山的外侧,地势险要之处,易守难攻。海拔400米以上几乎见不到墙体,多有石寨(石寨未确定年代)。海拔400米以下两山之间的关隘,多有人工土筑墙体和城堡,其城堡多在咽喉之地。楚长城不是一条孤立存在的防御性工程,其内侧有众多关城和军事重镇,外侧由列城拱卫,除此以外,楚长城还有以烽燧为主的通讯系统,以古道为主的交通系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城,各个系统的支撑和侧应,才构成了楚国战时防御屏障和防御纵深。为了更加深入对楚长城进行了解,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楚长城墙体、烽燧、垭口、关城、兵营、古道路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和铁器,陶器有罐、瓦当、陶盆、陶鬲;铜器有戈、镞、剑。铁器有锸、镢等,特别是还出土了一批铜镞铁铤箭头,这批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楚长城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目前,二十多份碳十四材料已送北大进行鉴定,随着考古发掘的继续进行、科技的发展,楚长城的真实面貌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王室衰微战伐连,楚齐争霸布烽烟。屈完迎敌夸防险,万里长城第一篇。”这是已故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对楚长城的特色评价。

 

        深入调查研究,发掘我国长城形成的原因、历史作用、兴衰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首先,长城是受城市启发,由城演变而来的,“筑城以卫君”,筑长城以保国;其次,长城作为军事工程,既是防御的前沿阵地,也是进攻的起点,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三,长城是诸侯国的边界,是民族之间的院落,是王权下诸侯之间的规矩。在和平时期,各诸侯国在长城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如楚文化、齐鲁文化、晋文化、燕文化、秦文化等;第四,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战乱时期,战争破坏了旧的奴隶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为封建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现实意义在于:首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从形象上看,长城无论蜿蜒于山巅,或是矗立于旷野,都像一条条巨龙,我们是龙的传人,二者相似度极高,用长城比喻中华民族人们容易接受。从精神气质上说,长城历经几千年,巍然屹立,经过无数战争,历尽艰辛磨难,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从内涵上看,长城是伟大的防御工程,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我们从来就不挑起战争,但是我们从来也不怕战争,它自卫、自信、自强,符合我们民族的特质;从文化上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气息,丰富的文化滋养是和平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从建筑上说,他是举国家之力,用一方一方石头、一块一块砖头、一捧一捧土垒砌而成,最终成就了万里长城。就像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率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甘于奉献,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奉献自己的热血和智慧。所以说,对于长城的研究越深入,我们精神世界越丰富;对长城的了解越透彻,我们的自信力就会越强大。

 

        其次,长城是我们的物质财富。长城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大量信息,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活化石”,是中国历史的“教科书”,是世界级的文化品牌,享誉度、美誉度极高,是我们开发旅游的重要资源。由于长城多处于崇山峻岭深山老林和旷野之中,这些地区往往是落后贫穷地区,搞好长城资源的开发建设,是我们解决贫困地区的重要手段。党中央适时提出了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国家公园建设,是我们解决贫困人口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长城公园的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相信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科学谋划,以保护长城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为手段,将考古学、景态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历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结合,突出地域性,形成特色鲜明文化项目,促进文旅融合,古老的长城一定会焕发新的机遇,为长城沿线的群众带来福祉和佳音。

 

        第三,长城是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当我们注目长城,我们会感到由衷的骄傲,每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热血沸腾。两千多年的长城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我们先民勤劳、勇敢、智慧、爱好和平的文化标本,其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不竭的源泉。长城起于战争,却是为了和平,它是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历尽风雨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 伟大的团结精神”和 “伟大的梦想精神”的最好体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利用长城开展研学活动,对于提升全民素质,增强“四个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作者 李迎年 方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

楚长城

来源:第一旅游网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