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民宿 > 正文

民宿,远方亦故乡

  主人创造民宿。他们赋予空间生活理想和志趣,为我们创造内心渴望的体验。民宿之美不在形,而在精神。   2012年初,我在印度旅行,第一次尝到住民宿的甜头。在拉贾斯坦邦的旅游胜地焦特布尔(Jodhpur),稍大规模的旅馆和酒店都在小城的外围。我不愿住在那儿,于是在古城的最核心地带找了一间民宅。我刚到的时候,男主人正盘腿坐在前厅的地板上吃印度薄饼,顺手也给我来了一份。位于二楼的房间有古旧的木门,一...

  主人创造民宿。他们赋予空间生活理想和志趣,为我们创造内心渴望的体验。民宿之美不在形,而在精神。

  2012年初,我在印度旅行,第一次尝到住民宿的甜头。在拉贾斯坦邦的旅游胜地焦特布尔(Jodhpur),稍大规模的旅馆和酒店都在小城的外围。我不愿住在那儿,于是在古城的最核心地带找了一间民宅。我刚到的时候,男主人正盘腿坐在前厅的地板上吃印度薄饼,顺手也给我来了一份。位于二楼的房间有古旧的木门,一台空调嘎嘎作响,但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拨开百叶窗,打量熙熙攘攘的小街巷。那里遍布烹制油腻炸物的食肆、做纱丽的五彩斑斓的布料行、卖银器的小门脸、堆满铜制锅碗瓢盆的杂货铺子,头顶顶着包袱的女人们来来往往。一天下午雨过天晴,我到屋顶的晒台晾洗过的头发。雄伟的梅兰加尔古堡耸立在天边;耳边传来清真寺阿訇们的吟唱;眼前错落层叠的民宅呈现或深或浅的蓝色,阳光给白墙笼上一层粉光;三个邻家的孩子在房顶玩水;几只猴子在寺庙房檐上出没。那一刻,我好像融入了这个城市不为游客所知的隽永的日常,突然就对它产生了难以言说的亲切。

  也是在2012年,《纽约时报》旅游版评选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位于浙江的莫干山高居第18位,引发国内媒体竞相报道。莫干山的上榜不在于风景有多美,而在于2006年以后,一些媒体人、外国人和设计师相继到此建立了许多风格迥异但都温馨舒适的个人居所,并用以招待客人,我国“民宿”一词的使用即发源于此。在那以后,莫干山成为国内民宿建设的爆点。这股潮流很快席卷全国,愈演愈烈。中国旅游协会发布的《2017年民宿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民宿数量从2016年末的5万多家发展到2017年末的20万家。根据咨询服务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中国在线民宿预订的交易规模突破 100亿元,2018年会突破200亿。

  民宿之前,我们已经有客栈、山庄、农家乐,也有各种品牌不同档次的酒店、旅馆和度假村,但它们似乎都不如民宿,与诗与远方天然相得益彰。

  为了探究民宿的魅力,我们的记者去了全国各地寻访民宿。它们有的位于浙江松阳和云南大理的古镇,有的是苍山洱海边的老字号,有的深藏在老上海的洋房里,有的坐落在北京胡同的小院;我们还去了台湾,沿着纵贯线考察了四五家民宿。它们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如此不同,形态也千差万别。有些已经和精品主题酒店几无差别,有些依然保持了家庭旅馆的底色。然而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打动我们。

  1999年,美国学者派恩和吉尔摩最先提出“体验经济”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互联网时代以后,被动地接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求自己参与到产品、商品以及服务生产过程中,从这个过程中获得难忘的体验和记忆。民宿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体验。我们期待它让我们放松愉悦,有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也期待它的在地性能成为我们进入远方生活场景的钥匙,最终,我们得以在这里逃避日常生活的庸常。创造这一切的是民宿的主人,他们赋予空间以独一无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于是,寻找到一个合心意的民宿,等同于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于此的不只是诗与远方,还有人与人,这是民宿真正的灵魂。

民宿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