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行业 > 正文

关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尽管我们希望人们行万里路时就如同读万卷书,但实际上这两者往往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因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目标恐怕并不一样。前者是通过阅读来认识和思考世界,是相对深入的、长时间的,也是文化传承和习得的主要方式。后者则主要是通过亲历来认识和思考世界,是在场的、短时的,是触发式的学习方式,尽管可能不深入,但往往有助于形成新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视角,是知识增长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的新切口。

 

思想可以来自于阅读,也可以来自亲历。行万里路最终是否会真正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取决于每个人出发时的“初心”。可能多数人出发时的目标就是看世界,而未必是真的要看懂世界,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旅游攻略,但是真正的旅行文学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更多人的旅行还是停留在“吃住行游购娱”这些消费要素的梳理上,而并没有真正对目的地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没有用自己的视角去把握“地方”。因此,多数人的旅行不可能对目的地有多深入,但可能激起人们对目的地或目的地有关的文化、现象等深入思考的兴趣。

 

花瓢白在《被挤爆的武康大楼,不想再当网红》里写道,如今游客围观的只是武康大楼的“蚌壳”,而在变网红之前安静的居民和见证的历史,才是“珍珠”。……这些围观者倾向于体验都市生活方式——看完武康大楼,买个冰淇淋或喝杯咖啡,拍好看的照片,成为浅尝辄止的“停留30分钟、消费100块”的过客。……要读透上海这座城市,看见这段漫长而丰厚的历史和鲜活的人,仅仅在武康大楼前找一个好看的角度、拍下美照是不够的,还要找到进入真实人生和历史的裂口,才能看见更震撼的图景。

 

可惜的是,游客往往没有这样的耐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加速的社会里,人们为了短暂的减速体验而日益“卷”在更快速的工作节奏中,即便是旅游这样的“减速体验”的速度也依然快得惊人,如果没有便捷、有效的解说和引导,旅游自然就难逃“快餐式减速体验”的厄运。这样的游客自然无法弥合当下的现实与历史的真实之间的断裂,无法深入到历史的身处去听那悠长的回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景观的匆匆过客。就像韩炳哲说的,“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好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少数人会以旅行文学或纪实/口述史的方式来让人们重新记住它。正是旅行文学的书写,从浮光掠影中走进现象的背后,为人们深刻把握“地方”提供重要的阅读文本。

 

“看懂世界”才能让“看世界”变得更有意义。

来源:作者 厉新建 责任编辑:王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