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5日,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近百个智慧旅游项目全景展示最新成果,揭示最新趋势,不仅业内关注,更引得不少观众探展。
观众在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中的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参观体验(2023 年 11 月 23 日) 江苏省文旅厅供图
此前的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24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启动新一轮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推荐遴选工作。
一年之内两次启动遴选试点,推出多组示范案例,智慧旅游发展在主管部门推动下进入“快车道”。随着数字经济与文旅行业的加速、加深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驱动智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爆款”频出,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上云、用数、赋智加速“活”起来。
供需两端发力
在博物馆化为“景中人”沉浸式游览,在沉浸式剧场体验“观众即为演员”的深度互动,在主题乐园、个性化餐厅感受沉浸式消费……今年以来,“沉浸式”旅游成为我国文旅市场加速回暖的热点之一。
某平台发布数据显示,8月以来,含“沉浸式”关键词的笔记数量同比增长近70%。
主管部门力推,大众消费层面爆火,“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借助新技术、新方案打破时空,也在重构新空间、新社交。
所谓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是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沉浸+景观”,“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气最旺的打卡点,五屏环绕、裸眼3D实现一镜到底;“沉浸+互动”,无锡拈花湾推出“梦回唐樱”元宇宙体验,戴上MR眼镜就能与场景中的小鹿、樱花等互动;“沉浸+叙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加勒比海盗——沉落宝藏之战,提升游客的冒险与刺激体验……仅暑假期间,24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网络传播受众就达3.4亿人次,消费同比增长200%以上,营收总额超过1亿元,消费人次达300万。
“与其说是为‘新鲜感’买单,不如是为技术营造的共情、共鸣等新体验买单。”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董振邦认为,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旅游、大水漫灌式宣教、蜻蜓点水式体验等,期待更精准、更深入、更有趣,更加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
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今年,国人旅游需求集中性释放,市场供给瞬时供不应求。同时,有的地方在推动文旅发展中也存在认识不清、盲目跟风、过度建设等问题,有的还面临数字化转型上技术挑战强、转换成本高、短期收益低、试错风险大等困难。
如何让智慧旅游的市场需求从“跃然纸上”到“映入眼帘”?本次在江苏南京举办的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期间,一场智慧旅游供需对接活动人气爆棚。通过优秀案例分享、现场路演和问答,供需双方面对面讨论、碰撞,更多优秀创意在方案与行业主体的“成功牵手”中逐渐落地。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以沉浸式旅游体验为代表的智慧旅游就是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负责同志表示,供需双方从“背对背”到如今“面对面”,有助于摸清真实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提升合作水平。
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也吸引公众关注。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长城研究院等合作研发长城三维交互数字地图,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长城遗址的研究和复原。不光专业人士来洽谈合作,还有很多观众探展体验。
推出示范项目,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发挥行业内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沉浸式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体验更好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这将进一步帮助文旅企业紧跟消费趋势,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沉浸式旅游产品,激发文旅消费的更大潜力。”
“诗”和“远方”双向奔赴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走进位于西安大雁塔脚下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宛如穿越至1000多年前的大唐长安,盛唐市井风华尽显。
这里注入知名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和唐朝文化。一座长安城里坊沙盘模型让白居易诗中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有了具体意象。上元安康踏歌台上,“霓裳羽衣舞”舞姿婆娑,一展唐代宫廷华贵。沿楼梯向下,一片市井街巷映入眼帘,小吃摊、酒肆、茶铺、游宴台等鳞次栉比,上演唐代百姓生活。
沉浸式体验需要声光电技术加持,更离不开文化内核支撑。为了让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场景内容趋近历史真实,项目团队对唐风唐俗进行梳理,形成唐食、唐饰、唐乐、唐俗、唐礼、唐舞等十几类内容,并用生活化、年轻化方式展示。从“观景”到“入戏”,游客们纷纷换上唐服、化上唐妆,感受古人生活。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今年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了“唐诗热”。扬州瘦西湖景区以唐诗为主题,打造“二分明月忆扬州”沉浸式夜游,以唐诗串联景区十个篇章。春波桥上,“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听鹂馆里,“白居易”与“刘禹锡”诗酒唱和;五亭桥下,“张若虚”立于船头吟诵《春江花月夜》……
创造性转化,赓续文脉;创新性发展,活化传承。“夜游+唐诗”的新IP组合,让传统景区瘦西湖以一种新姿态出现在游客面前。有游客感叹:“夜色中,湖内‘夜桥灯火连星汉’,湖外‘夜市千灯照碧云’,烟火气与文化味萦绕,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瘦西湖。”景区负责人介绍,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开启的夜游,在7个月的时间内,共接待游客量达到62.3万人次。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守住根与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
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如今,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挖掘儒家文化,通过手读论语、礼敬先师、大学之道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不朽魅力;河南清明上河园借助IMAX巨型球形屏幕,让游客360度感受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一秒“穿越”,近距离体验宋朝市井生活,欣赏宋朝雅致美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4D+6面”全景影院内,观众不仅可以感受长征中的战火硝烟,还能随“嫦娥号”登月,随“蛟龙号”潜海……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表示,智慧旅游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数字技术的叠加,有助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加深度的融合,既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感知体验,也能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更好的场景,让传统旅游空间在叠加技术和文化后焕发新活力。
数实融合多维赋能
故宫4万张门票放票即“秒空”,陕西历史博物馆数十万人预约抢1.2万张票……今年暑期乃至国庆,如潮的人流与景区景点有限的接待能力形成矛盾,成为“黄牛”“黑导”侵扰的重灾区。一时之间,好评已久的预约制屡遭投诉,一些热门景点差评不断。
热门场馆门票紧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尽管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脚步加快,但仍有进步空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十四五旅游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研发现,游客愿意花更多的钱或时间体验旅游科技,超过50%的游客希望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水平。
该课题组发现,近年全国各地通过上云,即推行普惠性云服务作为文旅大数据平台;用数,即更深层次推进文旅大数据融合应用;赋智,重视对平台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等举措,加快智慧旅游场景应用落地见效。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和优秀解决方案名单,涉及客流承载和实施解决方案、数字虚拟人定制、“一机游”、AI适老化改造等多个项目。而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的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中,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话剧院、良渚遗址等也牵手数字企业,开展深度融合。
拈花湾智慧景区“彩虹游”应用
先行先试带来改变。拈花湾智慧景区的“彩虹游”应用,实现游客用一部手机打通旅游全场景:游前,通过在彩虹游上一键下单门票,免去现场排队购票困扰;游中,在景区闸口出示一码通快速扫码入园,通过“地图+”服务模式查找自己位置和景区内各个点位;游后,出园时反向寻车、快捷缴费,并可将游览趣事、打卡美照一键快速分享……
新应用极大方便游客,更让景区升级。智慧庐山接入了550个各类物联传感器,1000余路监控视频,对景区的环境、气象、客流、车辆等实时监测、预报预警;成都宽窄巷子对景区内垃圾桶进行物联感知监测,垃圾满溢即告警至后台系统,让设施管理变得更加智能;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对景区内的道路及导览标识牌进行数智化升级,更快响应和解决游客的方位需求、信息需求及应急求助需求。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牵引下,行业自主研发、独立掌握核心技术的意愿和趋势愈加显著。据测算,我国智慧旅游相关的专利总量从2012年的99项增长到2021年的731项,数量上增长了7.39倍,复合增长率达到22.1%。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负责同志表示,数字科技研发生产端和旅游应用消费端的贯通,将充分发挥旅游业海量市场、庞大用户、多样场景的规模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而智慧旅游在推动城市更新、强化文化赋能、延伸文旅业态和产品的发展半径、带动能力和辐射空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