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专家 > 正文

杨宏浩: “双循环”格局下的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我院产业所杨宏浩所长撰写笔谈文章《“双循环”格局下的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刊载于2021年第一期《旅游学刊》,全文如下:

疫情暴发以来,住宿业供需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行业发展步入“双循环”格局,需要我们探寻市场和行业变化的逻辑,揭示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找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新冠疫情引致住宿业系列变化

今年,我国住宿业经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一是住宿业市场结构剧变。自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入境游客住宿人数占总接待人数比重不足1%。预计这一基本格局一旦形成,在疫情警报完全解除前很难有大的改变,这也奠定了住宿业发展的“双循环”新格局。二是导致旅行方式重构和旅行行为变化。例如潜在的出境游转向国内游,国内游则趋向城市郊区和周边等短程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和亲子游等产品受欢迎,住宿客人更加关注健康、卫生、安全和品质,对智能化、无接触式服务需求增加;且消费预算降低,对价格更为敏感。三是需求变化倒逼住宿业供给侧变革。例如,城市周边游兴起要求提供更多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家庭亲子等主题酒店;以前入境客人占比较高的国际品牌酒店迅速做出调整,迎合国内客人需求;消费回流的游客对住宿业态创新和服务品质要求更高,需要更多高端精品酒店、高品质度假酒店来匹配其需求;酒店功能配套、空间布局、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运营管理和营销推广等都需作相应调整。四是产业格局重塑。鉴于已有项目翻牌大品牌、新项目选择强势品牌、更多单体酒店加入托管或加盟行列、国际品牌在国内逆势加大布局力度以及兼并收购等原因,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五是行业业绩短期承压,呈“✔”型走势,预计酒店行业今年将出现较大幅度亏损。六是住宿业投资呈负增长,特别是部分酒店项目取消、暂停或延期投资。但在住宿业增量投资下降的同时,存量物业的改造升级投资呈上升趋势。

二、“双循环”格局下住宿业未来走向

未来几年,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住宿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本土品牌崛起,国际品牌本土化加速。在2019年《HOTELs》全球酒店排名榜上,按客房规模三家本土酒店集团进入10强,十三家进入50强;但在2020年世界领先酒店品牌价值TOP50上,上百个本土品牌无一进入20强,进入前50强的仅锦江和汉庭酒店两个品牌。本土酒店集团规模增长与品牌成长严重不同步,但疫情给了本土品牌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的机会。未来本土品牌将更加多元,覆盖范围更广,将会涌现更多健康疗养、休闲度假、精品艺术、文化主题、设计师等主题型住宿品牌,塑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因市场基础生变,国际品牌迅速改变策略,更加贴近国内消费者,响应其需求,例如洲际集团率先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的本土化理念,其他集团将会积极跟进。

二是住宿业数字化进程提速,赋能效果更显著。模块化建筑、新能源环保、大健康等新技术将会在住宿业有更为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应用将会加速。数字技术将从需求预测、供应链管理、流程再造、组织优化、商业政策、核心功能和支持功能等多个层面赋能住宿企业也将重建住宿消费场景,催生住宿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随着数字技术在住宿业内的快速应用,以经济型无人酒店为代表的智能酒店、以数字化主题酒店为代表的数字化定制酒店、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酒店供应链管理以及酒店社群经济都将逐步兴起。

三是酒店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延伸,实施跨界融合发展。酒店首先是一个住宿体验空间,但酒店又不止于住宿体验;酒店可以是一个商务空间(商务客人),可以是一个生活空间(休闲客人),也可以是一个旅游集散地(观光游客),还可以是一个度假目的地(度假游客),一个健康疗养基地(疗愈系游客)。因此,可以视酒店为一个平台,酒店空间价值将被重新界定,可以植入美食、社交、办公、健康、教育、艺术展示、零售等众多业态。酒店也将不断与文化、旅游、餐饮、出行、健康、养老、教育、体育等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是集团注重住宿创新实验室的发展,决策更理性更科学。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而住宿业已经有发展实验室经济的先例。国际上,万豪国际推出了“快闪”酒店创新实验室,四季设有四季酒店研发工作室,喜达屋创建了StarLab实验室等。国内阿里兴建了 “未来酒店”,实验智慧酒店数字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未来,会有本土酒店集团建立内部的创新实验室,也可能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联合成立住宿创新实验室,加快新技术、新理念的转化应用。

此外,住宿业头部效应将会进一步凸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酒店集团在加速规模扩张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构建国际竞争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双循环”格局下的住宿业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住宿业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双重风险叠加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国内消费大循环,战略布局国际大循环。经此一“疫”,国内市场成为住宿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基本盘。国内游客已经成长为内行而挑剔的消费者,国内酒店集团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服务好国内消费者需求,赢得他们对本土品牌的信心和信任。一方面,要以需求牵引供给,研究疫情发生之后旅行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匹配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中,特别要关注千禧一代、银发一族、中等收入群体、亲子家庭、下沉市场以及消费回流群体等消费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创新住宿和生活性服务产品,创造新的需求。区域布局上,除了布局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外,要重点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及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休闲城市,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RECP这个有着23亿人口、25亿美元市场潜力的区域。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世界级品牌。每一座酒店、民宿都可以是一个鲜活的文化载体,是展示、体验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之一。酒店要以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在地故事,讲好酒店故事,做好中国服务,做好品牌传播,树立品牌形象,塑造世界级品牌,提升中国服务和文化软实力。未来疫情警报解除后,本土酒店集团要依托庞大出境游客流,采用输出品牌、标准或运营能力等轻资产模式加快境外布局。输出服务标准方面,“欢迎中国”模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创新模式。若未来国家对酒店境外投资管制放松,在境外投资建设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酒店,将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表述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三是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住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推进经济型酒店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数字技术优化酒店供应链体系,搭建第三方酒店集采平台,研究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住宿业的应用。另一方面,各大在线旅游平台、酒店集团等生产和积累了大量游客消费行为和经营数据,要加大对这些数据资源的开发力度,指导企业产品研发和运营管理,为优化住宿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决策依据,或运用大数据创新酒店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要进一步将这些数据资源资产化,实现流通和交易。站在行业层面,要汇聚整合众多“数据孤岛”,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全国型住宿业“数据大脑”,为企业投资、运营和行业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发挥好资本市场价值,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酒店集团大多实现了上市,且万豪系和希尔顿系分别有酒店运营管理、酒店资产管理和分时度假三个上市平台。根据2020年11月25日的初略统计,美国酒店类上市公司市值高达1500亿美金,中国近10家酒店类上市公司市值约为前者的五分之一。这显然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上市公司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低成本融资和资本运作,还可以帮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低成本品牌推广。我们要最大程度发挥好已上市平台的价值,同时推动住宿企业资产证券化,加快住宿企业的IPO,继续努力推进酒店REITs的落地,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要重视企业家的价值,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风险承担者、机会发现者和创新实践者,是行业领头羊。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国际上大型酒店集团和著名品牌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背后无一例外都站着一位甚至多位伟大企业家。我国住宿业近年来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是我国住宿业创新发展的稀缺资源和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热情,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住宿企业集团。

六是修订规则和标准,推进品牌化建设。一方面,给予国际品牌“国民待遇”。地方政府要修改其招商/奖励条件和规则,删除其中指定国际酒店品牌,甚至要求世界前十国际酒店集团旗下品牌,有的甚至点名一些高端奢华品牌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行业标准中不利于本土品牌发展、不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条款进行修订。例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中对国际客源数量和占比、国际品牌酒店的数量等要求,星级饭店标准中对西餐厅、浴缸比例等的要求。这两项工作的开展都有利于推进住宿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旅游

来源:《旅游学刊》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