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特产 > 正文

贵州余庆:乡村特产搭上“电商快车”

  6月8日至9日,亚太经合组织数字减贫会议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战略行动在贵州的不断深入,数字乡村的建设正有序推进。

  数字农业、数字生活正在贵州逐步建设完善。即日起,多彩贵州网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数字减贫”,聚焦贵州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减贫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效。

  记者 李远莉

  “我们的鞋垫,采用全手工制作,粘贴材料也是纯天然的,穿着放心舒心。”面对带补光灯的手机镜头,59岁的黎仕伦声音浑厚,语气不疾不徐。

  6月8日,记者采访贵州遵义余庆县黔文文化体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黎仕伦时,他向记者模拟了自己进行网络直播时的场景。

  在成立公司前,黎仕伦曾是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有40多年的农村电影放映经历,走村串寨播放公益电影、科普电影等,与全县72个村400余个放映点的群众打成一片。

  他发现,农村的不少传统手工艺品正在逐渐消失,比如,千层底鞋、刺绣背带、手工鞋垫等。他心底里冒出一个念头,“想办法,把这些好东西留下来”。

  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走访农户、了解情况,2014年8月,时年52岁的他下定决心,成立了余庆县黔文文化体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立了品牌“丝弦”,主营全手工制作的童鞋、千层底布鞋、鞋垫、背带、刺绣香包、根雕等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市场上有一些布鞋品牌,很受欢迎,但都改良成了塑料底,而且是机器批量生产。我们产品的主打特色,就是纯手工。”黎仕伦说。

  另一方面,黎仕伦发现农村有不少“留守妇女”,她们本身掌握着一定的传统技艺。“能不能把这项产业与农村妇女更紧地联系起来?”他想。

  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在余庆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黎仕伦就近以县城内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为主,组织举办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培训不仅全程免费,参训人员每天还能获得40元补贴,一顿免费午餐。

  培训合格后,可以领材料带回家制作,质量达标的成品,黎仕伦按约定价格回购:一双千层底鞋子,材料费10多元,按150元回收;一双鞋垫,材料成本5元,回收价30元;一个香包材料费3元,回收价25元……

  “每个月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也不耽误照顾家,这个活挺好的。”今年50多岁的王明香,是余庆县子营街道积善社区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搬迁户,也是较早参加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的一批人。

  如今,培训班已举办7期,参训人员300余人,公司稳定带动200余人增收。黎仕伦的创业项目,被余庆县政府列入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商品产业项目,入驻余庆电子商务产业园。

  近年来,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渠道,黎仕伦的产品畅销国内多省市,甚至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加拿大、巴西、伊朗等,年销售额近300万元。

  黎仕伦是在2016年开始尝试网络销售产品的。当时,参加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后,他就在淘宝等平台开网店,逐渐地,电商成为他公司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

  2020年9月,参加政府组织的网络直播培训后,时年58岁的黎仕伦,又开始探索起这一新兴的营销方式。第二个月,他建起了2个传统手工艺品电商直播间,还在多个平台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仅2021年春节期间,黎仕伦开的3场直播,销售额就达6万多元。

  “做网络直播,我还是新手,边学边干吧,相信后面会越来越顺手。”黎仕伦说。

  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已成为余庆县“数字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

  目前,余庆县累计建立贵农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6个。开通新媒体数字科技实训室和新媒体直播中心,累计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带货主播68人次、学生230人。开展“直播带货”12场,帮助村集体经济增长40余万元,带动培育电商企业8家、交易额1700余万元。

旅游

来源:多彩贵州网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