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行业 > 正文

老北京民俗之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有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南方的小年则比北方晚一天。在古代,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顾名思义,官家、一般民家和水上人家分别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举行祭灶。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相传在夏朝的时候,灶君就已经成为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的论述。先秦时代,祭灶更是被位列“五祀”(灶、门、行、户、中雷)之一。

  糖瓜又称糖瓜粘,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在民间,人们会将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是我们俗称的“糖瓜”了。冬天将它放在屋外,因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糖瓜,是古老的传统名点,它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人们用来祭灶神的祭祀用品。过去讲二十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也正是因为这样,北京才会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能够多买些糖瓜来。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就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都曾在他的诗中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这一点,我们从当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就可以看出,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在首都博物馆方厅五层《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的过年展厅中,进门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供奉的“东厨司命九皇灶君神位”的牌位,可见老百姓对于灶君的重视,在腊月二十三更是将灶君牌位摆在了“左为上”的位置,过了这天后再与“财神”牌位对调。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用以保护和监察一家,所以,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太重要了,具有重大厉害关系。所以,才会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两幅对联流传下来,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编,摄影:一竹)

旅游

来源:第一旅游网 责任编辑:张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