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美食 > 国内美食 > 正文

美食与文明:舌尖上的美食世界

  当东方的燧人氏带领原始初民钻木取火,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来天火,古代世界的烹调方式从生食进化到了烹制食物。千百万年的进化,人类的烹饪技术已经登峰造极。生产、研发、组合不同的食材,这中间产生的裂变般的美食与文明,更是隐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与生活方式、思想哲学的进化史。

  一粥一饭一饮一啄间,这舌尖上的哲学也不可小觑。作者蕾切尔劳丹受自己亲历的夏威夷群岛饮食历史演变所启发,展开全球视角,加入政治角度,用八章的篇幅追踪全球主流美食的历史流转与变化,挖掘出饮食文化后的民族、宗教等文明精神的要旨。美食也是水火之间,从手到口,从口到心,让人类依此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类本身特有的感知方式,共同参与到各类文明的创建与传承变迁。

  一、跟着食物旅行与古代烹饪哲学

  跟随着一粒粒种子与谷物的不断传播,从公元前1000年的全球饮食地图来看,古代人对于食物的了解并不像现代人所想象那样贫瘠。东方的《诗经》里“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就可以看出,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粮食为主食的饮食方式。整个地中海地区包括东方,无花果、葡萄、小麦的被大量耕种,埃及人采来蜂蜜加入面团烤成面包。穿过大西洋,美洲人用土豆、玉米熬粥,配上蔬菜与肉类。

  小小根茎种子尤其是谷物在全球的传播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烹饪方法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演化一整套复杂的学问,并进而从饮食习惯上就已经呈现阶级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最鲜明的对比,帝国当权者可以玉盘珍馐,器皿、食材与进餐礼节都进化成一种饮食礼仪乃至文化,贫苦大众接触不到这种高级饮食,只能靠低端饮食勉强维持生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就是原始初民的真实写照,这一点无东西之分,肉食者掌握着权力与财富,甚至有时候食材会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项谋权牟利的工具。

  随着国家、帝国的形成,古代烹饪哲学也具备了三大原则:等级制、祭祀交易与烹饪宇宙原则。凯撒大帝请朋友吃饭一个夏天可以花掉五百万银币,罗马贵族为了奢靡漫长的筵席甚至准确了催吐剂,宝石酒杯里盛满了葡萄酒浆。中国这边也有所谓“满汉全席”,皇帝身边甚至会有专门试吃人员,防止食物有毒等,食材也是各地进贡的佳品。

  食物被用来祭祀是世界每个地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希腊神话中宙斯要凡人进贡,《诗经》里有祭祀相关的礼节与过程,汉字中很多都与食物祭祀有关,比如献字,由礼器“鬲”和表示祭品的“犬”构成,本义指祭祀宗庙时用作祭品的犬,所以,把谷物和畜类用来祭祀就叫奉献。人们将食物甚至人类自己进献,并进而形成饮食礼仪。在某种程度上,饮食文化在阶级观念下已经失去了饮食饱腹的本初意义,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具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二、神权饮食

  国家级祭祀活动在公元3世纪开始出现分支,除了中国人祭祀神明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外,世界其他地方宗教的兴起也改变了世界饮食习惯,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这也代表着一个新的饮食时代的到来。

  佛教饮食相对清淡,主要是水稻、糖和印度酥油。食物加工程序越简单,越能呈现食物本味,这成为佛教精神在食材上的一种隐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佛教扩张传播阶段,大小寺院都设有厨房,安排斋饭,甚至进行售卖。

  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的阿育王颁布法令,宣传佛教化的印度饮食,反对动物献祭。这一段时期,甘蔗大量种植,用来生产蔗糖。戒肉、戒辛辣食物,佛教的苦行主义饮食臻于完善。

  茶是中国对佛教的重要贡献之一,并进而成为中国饮食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伊斯兰饮食主要是小麦面包、炖肉汤与糖,椰枣、石榴和罗马来的橄榄油都是波斯-伊斯兰饮食进行的调整与改变。《古兰经》里写道“享受甜食是信仰的标志。”小甜甜圈,酥皮馅饼都是受欢迎的食物。而用蒸馏萃取法提炼的葡萄酒在奥斯曼帝国时代非常受欢迎,在伊斯坦布尔咖啡馆成为主要的集会场所,咖啡也在16世纪被帝国控制进行垄断交易。

  从伊朗-伊斯兰饮食经与蒙古饮食相结合,历经奥斯曼帝国、莫卧儿王朝,伊斯兰饮食本土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连接东南亚、印度、中亚乃至中东、北非,形成整个饮食体系,并影响了英国饮食。

  基督教饮食是罗马与犹太饮食的结合,最终蔓延分别形成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饮食,另一分支为天主教饮食流传北欧地区。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启了新世界,而美洲食物如马铃薯、可可豆被传入欧洲。热带雨林的可可在西班牙与意大利 成为了一种社交饮料。16世纪因为帝国战争与人口迁徙、宗教改革传播到各个洲。

  以茶、咖啡、巧克力为代表的三种宗教饮食,从神性走向世俗。1650年前后的全球饮食地图可以见到,人们改造古老饮食的方式创造出传统饮食,随着烹饪方式、人类生活习性与人类迁徙等因素,沿着丝绸之路与海上航线,饮食也在一系列互动中不断演进,模仿与融合,近代饮食理念正在加快饮食的发展。

  三、近代饮食与全球化

  古代烹饪哲学的三大原则在近代都被新的民族饮食改变,中等饮食成为近代世界的主要创新,也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转型”,主要指传统谷物为主的饮食转向高糖、高油、多肉饮食。

  美第奇家族与法国王子的联姻,带来了法国美食风暴。火鸡里填满了松露,贵族阶层中流行的高级饮食成为当时奢靡生活的显著标志,就算革命击溃了这个阶层,拿破仑这个小个子闯进了权利世界,法国人仍然认为法餐是欧洲饮食的王者,但全世界饮食主流已经发生改变。

  1840年的全球美食地图来看,西方中等饮食中甜食、酱汁、蔬菜饮料等,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带给全世界贸易与农业正常模式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宗教饮食走进寻常百姓家,不管是传统的主食,水稻小麦等,还是玉米、马铃薯等根茎类食物随着人口暴涨与经济运输传播全球。

  近代饮食的特点是全球化与中等饮食的扩张。18世纪白面包牛肉为代表的盎格鲁饮食成为世界传播最快的饮食,这与西方帝国政治与经济的扩张同步。19世纪的营养理论也随着各国菜式的发展得到推广,中西方口味与地方口味相结合。

  工业化生产是人类烹饪史上的巨大革命,淀粉、罐头等产品的出现,改变了食材原本的样貌属性,也带来了安全健康隐患。尤其是食物添加剂被大量使用。

  现代饮食讲究更加方便快捷,汉堡包、薯条、速食面、可乐,已经成为世界居民的普遍食物,这是全球融合巨大张力下的结果。

  食物更加专业化,饮食健康与营养搭配被愈加重视。一部分人因为丰富的食物引发肥胖等健康问题,而另一部分地区因为贫穷战争而饥寒交迫,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因为营养不良缺乏食物而死亡。这是未来人类的挑战,如何应对食物危机与体会其中的选择、责任、体面与快乐。

  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美食对于旁观者就是一段奇闻轶事,历史上的典故,对于亲历者就是民族历史情结与家族情感悲喜。食物在变迁中记载着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人类今天可以自由选择食物食材去烹煮,新旧交替之间化繁为简,饭桌上的一日三餐,是人类与食物的缘分,也是美食与文明的永恒的生命力。

  #遇见好书#《美食与文明》,东西方美食历史经脉交汇,从东方的诗经走来,从古埃及的文明而来,从谷物种子到汉堡食品添加剂,从阶级政治到食品安全,全方位了解古今饮食烹饪史。

旅游

来源:陶鹿镇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