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装备 > 正文

铜仁:强产业融合 促旅游提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日益成为广大民众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当前,旅游业态的概念及内涵不断延伸,依托其内在的高相关性和强拓展性,旅游产业上下游已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领域。据统计,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超1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旅游业作为影响经济民生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如今正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地处黔湘渝三省交汇之处的铜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始终将旅游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下,铜仁旅游业呈现出了结构优化、业态丰富、转型加快、亮点纷呈、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显著提升。铜仁已然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服务质量及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下,产品形式单一、区域间联动效应差、旅游监管机制不够顺畅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产品与服务的错位正成为当下制约铜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能够做到“保存量”的同时“促增量”“提质量”?对此,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给出了答案。在今年6月召开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化推进大会上,针对全省旅游业发展,李炳军提出要通过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推动旅游业大提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更多地在提“质”上做文章,铜仁旅游业发展得以明确思路、确定方向,围绕着“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全市旅游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的下半场如何破局?

  然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旅游业被疫情摁下了“暂停键”。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为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正处于产业发展转型期的铜仁旅游业来说,未来行业的发展该怎么走?往哪走?诸多问题和障碍摆在眼前,亟待解决。

  危机同样意味着转机。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所说,中国旅游业近20年在高速发展,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疫情迫使我们暂时停下脚步。我们不妨以此为战略机遇,静下心来,精心谋划市场振兴,为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未雨绸缪。

  今后一段时间,“推倒”和“重来”,“调整”与“变革”成了必然选择,“高品质复苏”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正是基于此,铜仁市创新思路,从三大方面进行部署安排,进一步释放旅游需求。

  寻求高品质复苏,一是要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日前,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方案》,对扩大文化旅游消费行动提出4条具体措施,加上较早之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干货满满、优惠多多,对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搅动市场“活水”都有重要作用,为铜仁文化旅游带来多重利好机遇。铜仁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抓好政策落实,让政策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各景区要根据自身景区特点,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到美丽的梵净山走一走、看一看,游游梵净金顶静静心、吸吸负氧离子洗洗肺、品品梵净山茶提提神、泡泡石阡温泉养养生、看看民族歌舞怡怡情。

  寻求高品质复苏,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旅游接待服务。要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开心、购得称心、娱得舒心,旅游接待和服务非常重要。虽然近年来铜仁市旅游接待服务短板逐步补齐,但离新形势下游客需求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始终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从细节入手,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如在购票方式和支付方式上,可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方便游客;在环境卫生上要更洁净,加大旅游酒店、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卫生整治力度;在出行方式方面,要做到无缝对接;在安全有序上,要全力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规范了文旅市场秩序,等等,要下好功夫、做细工作,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寻求高品质复苏,三是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来抓文化旅游。虽然全国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铜仁早就降为低风险地区,但旅游行业常常涉及人群聚集、社交来往,因而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业复苏“两手抓、两不误”依然不能松懈。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序开放旅游景区工作指南》要求下,要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景区有序开放。通过启用“通过式温度探测门”科学检测设备,采取游客实名分时预约、人脸识别入园、无接触售检票服务等措施,实现“无接触式服务”。游客通过扫“贵州健康码”、呈绿色码快速通行,黄色码检测登记无异常通行,黄色码以上快速隔离阻断通行,有效防止人群聚集,杜绝疫情感染事件和安全事故。

  后疫情时代,铜仁旅游业能够快速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得益于铜仁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以更宽阔的视野,最长远的目光谋划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开发与保护、近期与长远发展、全域与局部发展、做精与做特等关系。通过举全市之力,全域规划、融合发展、整体推进、共享共荣,铜仁旅游经济得以走在全省前列。

  全域旅游下产业融合的“铜仁经验”

  “十三五”期间,铜仁以实现旅游产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为目标,以“面、线、点”全方位推进,通过规划引领、夯实基础、培育产业、典型示范、宣传推介等有力措施,旅游产业融合高度发展,旅游红利不断释放,总结形成了一套全域旅游发展的“铜仁经验”,重塑了自身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具体来说,在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发展过程中,铜仁坚持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统筹全域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做到规划“一条龙”,发展“一盘棋”的整体布局。同时,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建设“一区五地”为引领,以推进“一带双核”战略为核心,以机构改革融合为契机,以“市级抓龙头品牌、乡镇抓特色亮点、区县抓精品景区”为发展思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兴旅、和合共生,不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铜仁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向纵深发展。

  围绕着“旅游+”的工作思路,铜仁市先后盘活了文化、生态家底,依托旅游“点石成金”,打造了生态旅游产品17个、康养旅游产品10个、科普研学产品14个、农旅观光产品13个、文旅融合产品24个、乡村旅游系列产品341个。同时,全市立足“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打造了中国箫笛之乡、中国傩戏之乡、中国花灯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绝技文化艺术之乡等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了百家争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下,铜仁越来越多的地方走上了绿色之路、融合之路,“旅游+”的形式日益丰富,“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康养”等多种产品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铜仁正积极融合催生一批特色旅游品牌:依托锦江沿线的资源,打造“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农耕文化旅游带,凸显了农旅融合特色;在一带上规划建设“中国最美马拉松赛道”、公开水域赛事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凸显了体旅融合特色;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项目建设,重点打造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等红色项目。依托梵净山西线打造长征步道,凸显了红色文化引领特色;依托石阡温泉、思南九天温泉、碧江九龙洞温泉,打造特色温泉旅游产品,凸显了生态康养旅游特色。当下,围绕“龙头”已经形成了“众星拱月”的产业集聚格局,以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正为铜仁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融合高质量发展仍是主攻方向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时期,铜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继续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实施文化兴市工程,构建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目标,牢牢抓住民族特色和山地特色,以承办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契机,加快推进“一带双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建设,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交旅融合、商旅融合,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提升旅游购物消费水平,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铜仁市还将围绕“四新”抓“四化”大做文章,奋进新征程,铜仁市将聚焦建设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目标,以旅游产业化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与黔东工业聚集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协同发展,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旅游市场化程度更高、产业化全面推进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未来,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下,立足优势,铜仁市将大力实施梵净山大景区扩容提质工作,按照“多规合一”的原则,确立以《梵净山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的“1+N”规划体系,编制《铜仁市梵净山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梵净山品牌效应和龙头引领。与此同时,进一步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实现旅游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不断完善设施、补齐短板,细化服务、改善体验、提升质效。

  以旅游开启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搭乘旅游产业化发展快车,通过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繁荣产业发展,铜仁正当时!

旅游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朱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