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公益 > 公益列表 > 正文

定点帮扶 让山西静乐脱贫奔小康

8月中旬,文化和旅游部直属艺术院团中国交响乐团退休干部、国家一级演员李克又一次来到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指导她组建的合唱团进行排练,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准备。

文化和旅游部自1995年对静乐县开展定点帮扶以来,出台了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一系列帮扶政策、实施了一批帮扶项目,从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多方面构建了扶贫工作保障体系;先后派出29位干部到静乐挂职帮扶,与静乐人民一起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带领静乐人民一步步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实现文化自信

李克自加入文化和旅游部对口扶贫工作以来,每年都有近30次往返于北京与静乐之间。她认为,合唱这门艺术可以从人的内心深处给予激励,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年多来,她不仅捐款捐物,组建多支合唱团,还出资设立静乐文化基金,带领静乐童声合唱团、教师合唱团参加各类合唱比赛并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全面展示了文化扶贫的成果和静乐人民的精神风貌。在近日静乐举行的庆祝建党百年、庆祝“八一”建军节音乐会上,故宫博物院再次向静乐县捐赠30万元用与支持合唱事业发展。

定点扶贫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直接和间接投入大量的帮扶资金用于改善该县的文化、教育、卫生等,援建希望小学18所,建设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大楼,为静乐县文化艺术活动和专业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每年下拨文化艺术培训专项资金,遴选县文艺骨干、讲解员外出学习培训,不断加强全县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各直属院团立足自身优势与静乐开展合作,指导开展特色化办学改革、专业教学培训、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等,不断增强静乐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了“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近日,静乐县和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北京恭王府举办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高君宇革命生涯爱情故事红色主题剪纸展,每日观展人数达4万余人次。

近年来,在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引导下,静乐县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依托静乐剪纸、静乐响工、静乐道情、静乐豆腐、静乐土豆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立工作坊、合作社、培训基地、农特产品展销窗口等,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做好非遗的活化和利用,通过创意转化、市场运作,真正把文化产品变为文化产业,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据了解,剪纸项目带动了380余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静乐响工、静乐道情带动了约300户贫困户脱贫,静乐豆腐、静乐土豆宴在传承的同时带动了约80户家庭就业,非遗技艺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系列的文化扶贫为静乐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静乐县还坚持举办农民丰收节、剪纸文化节、藜麦摄影节等节庆活动,借助忻州古城“静乐生活”馆,推出了土豆宴、小杂粮宴等特色餐饮;开发了“游天柱山、品土豆宴”一日游精品线路。目前,太原、大同、忻州等周边地区来静乐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推进全域旅游 增加群众收入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自然资源多样,文化遗存丰富。在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下,静乐县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为此,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制定了《加强对静乐县文化帮扶等十四项具体工作措施》,不断加大对静乐的帮扶力度。

据文化和旅游部第28任静乐挂职干部孟宪璋介绍,文化和旅游部把龙池沟、岑山、悬钟山景区和庆鲁沟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共拨款5000余万元;还申请了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亿元用于台骀景区、大剧院项目等,成功创建了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4A级旅游景区。

目前,静乐县把发展文化和旅游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依托“三山两河”“静乐八景”、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资源,以“一带一廊两城四镇”为总体框架,让分散的旅游点串成“珍珠项链”,努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

据了解,近年来,静乐在汾河流域两岸发展花海式生态景观农业,打造了以庆鲁、王端庄、木瓜山、青年庄等为样板的旅游示范村,启动了沿汾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休闲小镇建设,真正把群众家门口的旅游资源变成资本,形成了休闲度假、采摘垂钓、健康养老等乡村旅游综合体系。截至目前,静乐县旅游创收1.2亿元,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972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让荒山增绿、群众增收。静乐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治理,以天柱山、岑山、风神山以及汾河、碾河的“三山两河”为重点,全面推进通道绿化、村庄绿化、“三山”绿化、“两河”绿化,努力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走出了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下一步,静乐县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努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游、特色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领略游、农家度假体验游、民俗文化追忆游五种模式,加强旅游业态的有效供给;积极谋划“庭院经济”致富模式,对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地块进行改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假日经济”“后备箱经济”,形成了“一块菜地、一片果林、一窝家鸡、一间客房、一桌土饭”的生态化科学发展模式。目前,静乐县已有共154村、5544户确定菜地建设标准,栽种白水杏4500株,预计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电商+”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

“通过向网友直观展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长环境,大伙买得放心,农田里‘土货’也销得旺。”在静乐县的一片藜麦田里,一位农产品电商专业户正通过手机直播藜麦的生长情况。

静乐县副县长卢胜辉是文化和旅游部第29任到静乐挂职的干部,分管电子商务工作。他说:“如何让农特产品出山,带动百姓奔小康,是带给静乐县乡村振兴的新课题。目前,静乐县正在积极打造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商+’全面助推农特产品销售。”

静乐县是中国最大的藜麦种植生产县,被誉为“中国藜麦之乡”,按照“供给增收两不误、完胜脱贫奔小康”的总体思路,目前已形成了一村一品、小规模大产业的特色农产品供应新格局;建立了藜麦产业园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拓宽民众增收致富渠道。

静乐县电商办主任王童飞介绍,为确保农特产品便捷、高效地运输到全国各地,静乐县还打造了辐射全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建设行政村级服务站和“三员村”(代购、代办、代送)服务点340个,行政村电商服务覆盖率达到97.1%。王童飞说:“下一步,静乐县将深化与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省社‘农芯乐’的合作,不断拓展网点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静乐县还投资建设了电子商务产业物流园区,设立了农特产品仓储基地、电商企业办公室、直播间、客运站农产品展示体验厅、特色小吃展示厅等。通过“电商+直播间”的形式,全面提升静乐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

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上行交易量80万余件,下行交易量415万余件,通过签订合同、收购、劳务用工等方面直接、间接带动1200余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公益文旅”采购静乐县农特产品140万余元。

如今的静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最美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

范小强是原文化部2000年选派到静乐的挂职干部,回到北京后,静乐成了他的牵挂,每年多次往返两地之间。他亲眼看间了静乐这些年的变化:“20多年的建设,静乐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汾河两岸绿树成荫,建起了住宅楼、公园、文化广场等,老百姓在公园里载歌载舞,幸福极了。”  

静乐县县长宣文晓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静乐县将瞄准“太原后花园、忻州特色县、乡村桥头堡”三个定位,走好“农业特色化、工业新型化、旅游全域化、产城融合化、环境生态化、社会文明化”六条路径,实现“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文旅康养、开放包容、文明和谐”五大目标,奋力谱写静乐发展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