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旅报新媒体-第一旅游网 » 公益 > 公益列表 > 正文

保护良渚文化遗址 传播中华文明瑰宝

  只有全社会关注、支持、保护良渚世界遗产,才能让良渚文化成为展示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国样板”,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名片”   □王昆欣   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的又一重要窗口。   之于文化自信——中国五千年文明获得国...

  只有全社会关注、支持、保护良渚世界遗产,才能让良渚文化成为展示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国样板”,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名片”

  □王昆欣

  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的又一重要窗口。

  之于文化自信——中国五千年文明获得国际认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区域性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之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典型例证。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孕育了中华民族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良渚遗址的水利系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良渚古城外围发现的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年。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不稀奇,因为从世界早期文明来看,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都有治水工程,比如古埃及文明、哈拉帕文明都有因防洪、运输、灌溉需要而修建的水坝。但是良渚先民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与古埃及先民以石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哈拉帕先民用土坯砖筑成河堤的做法不同,良渚人造坝的材料是遍地可取的草和淤泥,也就是“草裹泥”,相当于现在防洪常用的袋装土。因为草裹泥本身体量小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彼此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可以说,中国人的智慧不仅在于四大发明,而是从古代起就已经有了如良渚先民般的智慧和能力。

  之于文化传播——成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中国样板”。良渚古城遗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良渚,更是世界人民的良渚。从1936年良渚遗址被发现,到2007年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再到现在申遗成功,良渚带给世人的震撼接连不断。随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不断深入,相信会取得更多成果,让当今世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良渚申遗成功之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

  据报道,从7月7日开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限开园,首批游客近距离领略了古城遗址。目前,遗址公园需预约参观,同时出于有效保护遗址的需要,每日限流3000人。自公园开放预约以来,已有上万人参与预约。

  目前良渚古城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随着申遗成功,其在国内外的曝光度会大幅提升,在学界、旅游业界的影响力、知名度也会有得到显著增强,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价值会越来越凸显。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随着时间推移,旅游地会经历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复兴(或衰落)等阶段。伴随良渚古城申遗成功,预计因其产生的旅游需求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接表现为游客数量增长,以及餐饮、住宿、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快速进驻,容易对当地交通、治安甚至遗产管理、保护带来较大影响,对遗产完整性形成潜在威胁。

  保护不等于不利用开发,有效利用和开发可以促进古城遗址保护,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开发利用好良渚遗址,重点应该做好三件事:一要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做好遗址保护和开发规划,确保保存其原有面貌,保存其原来的历史,保存其原来的文明讲述方式;二要处理好文旅融合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携手共赢,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要建立遗产保护的补助机制,将一定的经济收入反哺于遗产保护和当地民生工作,让更多的人关注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只有全社会关注、支持、保护良渚世界遗产,才能让良渚文化成为展示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国样板”,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名片”。

文化遗址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